正文 第8章 梁斌(1 / 3)

中國當代小說家

(1914年—1996年)

小傳

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河北蠡縣人,原名梁維周,1927年加入共青團,1930年進保定二師,次年參加學潮護校鬥爭。

1932年高蠡暴動對他有很大影響,次年流浪到北京,開始文學創作活動。

1937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後,一直在冀中從事革命工作。

1948年隨軍南下,後任《武漢日報》社社長。

1954年到北京,曾任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理事,河北文聯副主席等職。

20世紀30年代開始發表小說、劇本,五六十年代出版長篇小說《紅旗譜》、《播火記》、《烽煙圖》等,其中《紅旗譜》是他的代表作,出版後反響熱烈,並被改編成電影、話劇,翻譯成外文出版,是建國後優秀長篇小說之一。

代表作品

《紅旗譜》(長篇小說)

《翻身記事》(長篇小說)

“童年”

少年結識共產黨員

梁斌出生在河北省蠡縣梁家莊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

祖父務農,活到94歲,父親上過幾年私塾,亦一直務農,他脾氣耿直,疾惡如仇,但性情粗暴,在家中獨斷專行。

母親是農村中常見的賢妻良母,能吃苦耐勞,常常背著父親接濟窮人,她的人道主義思想,曾給童年的梁斌以深刻的印象。

梁斌在家排行第十,上有五個哥哥、四個姐姐,下有侄兒、外甥女一大群。每逢年節唱戲,全家人聚在一起,足有三四十口之多,生活在這樣的大家庭中,從小就有機會觀察了解各種人物,熟悉他們的性格,為造就一位作家形成了一個有利的小環境。

梁斌5歲開始識字,8歲正式上村學,他一開始就使用新編的國文課本,受傳統教育的束縛較少。

他11歲轉入縣立高小,在這裏結識了當地最早的共產黨員張化魯、宋卜舟、劉顯增等人,從而掀開了他人生新的一頁。

“創作準備”

投身革命進行文學創作

梁斌開始上高小,就受到進步教師的引導,如張化魯、宋卜舟,開始受到具有“五四”進步思潮的影響,如進步刊物《小說月報》、《創造季刊》、《東方》等,他通過閱讀郭沫若和“創造社”其他成員的作品,深深地被革命浪漫主義精神所感染,從而使得他13歲時,就參加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過了兩三年,梁斌家鄉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反割頭稅運動,這使他親眼目睹了群眾運動的偉大力量。

1930年暑假,梁斌考入保定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這是一所革命的學校,校內不少老師、學生都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黨的外圍組織的成員,如反帝大同盟盟員、“左聯”成員等,這對梁斌思想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開始認真閱讀文學名著和社會科學方麵的書籍,並參加各種社會活動,思想、文化得到了初步鍛煉和熏陶。“九·一八”事變後,他所在的學校開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梁斌和其他同學到工廠、農村積極宣傳抗日,貼標語、發傳單、遊行示威。國民黨反動派為了鎮壓學校的革命活動,遂下令解散第二師範,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大家更加高漲的革命熱情,他們勇敢地展開了護校鬥爭,鬥爭遭到反動當局的瘋狂鎮壓,有數十人被捕,十幾人被殺,釀成了有名的“七·六”慘案,國民黨公布的抓捕名單中,就有梁斌的名字。

1933年春天,梁斌失學失業,流落到北京,經人介紹,他參加了“左聯”,開始文學青年的生涯。他白天在圖書館讀書,晚上寫文章,向京津一些報刊投稿。這一時期,他大多寫的是短小的散文、雜文,尖銳地抨擊時弊,抒發心中的憤懣和不平,這為他日後的文學寫作練了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