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梁斌(2 / 3)

“成名作的誕生”

濃墨繪革命

梁斌的成名作是發表於1957年12月的長篇小說《紅旗譜》,這部長篇小說以現代中國農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所進行的可歌可泣的革命鬥爭為內容,顯示了他們的覺醒和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根植於作者青少年時期所經曆的幾次革命運動的實踐基礎之上的,如“反割頭稅運動”、“保定二師學潮鬥爭”、“高蠡暴動”等,這些鬥爭給梁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激勵著他一定要用筆把這些表現出來。

但是《紅旗譜》的創作並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它是由最初的短篇,發展到後來的中篇,再發展到長篇這樣一個漸進過程。

早在梁斌青年時期(1935年),就以“高蠡暴動”為題材,寫了一個短篇小說《夜之交流》,發表在左聯刊物《伶仃》上,這篇小說的寓意是寫在黑暗的夜晚,革命和反革命在進行著鬥爭。

1941年,梁斌在冀中工作,一天,他見到一位60歲左右的老人,個兒不高,額部很寬,鼻子尖尖的,三綹稀黃胡子,說話聲音宏亮,腿腳矯健,一點不顯衰老。他有三個兒子,二兒子和三兒子都是梁斌高小時代的同學,當時三兒子在自衛隊當隊長,不久前被內奸暗害,在暗害的情節上,老人和縣裏有不同意見,老人是來向區黨委告狀的,後來才知道他的大兒子也死了,二兒子參加過“高蠡暴動”,也死在敵人的法庭上。這個老人的遭遇,給梁斌留下深刻的印象,於是第二年,他寫了一個短篇《三個布爾什維克的爸爸》一文,這個“爸爸”就成了《紅旗譜》主人公朱老忠的原型。

在此基礎上,梁斌又把短篇擴充為中篇,以《父親》為題,發表在《晉察冀文藝》上。在中篇裏,人物都有所發展,朱老忠被寫成了下過關東,挖過參、淘過金、閱曆多、見識廣的人,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成了革命者,並出現了嚴知孝、張嘉慶等人物。

這一時期,梁斌還寫了一些其他的短篇和劇本,其情節、人物被融進了後來的長篇《紅旗譜》裏,可以說《紅旗譜》的創作,正是在以往創作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盡管這樣,當作者正式開始寫長篇時,還是進行了周密的準備,他首先熟讀毛澤東的《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從總體思想上把握作品所要達到的風格、樣式和目標,然後研讀幾部中國古典名著,從寫作技巧、藝術方法方麵汲取營養和啟示,再與自己以往的生活經驗相結合,這樣一部長篇小說,才基本上形成了。

小說以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後十年的革命鬥爭為廣闊背景,以“反割頭稅”和“二師學潮”為主要情節,通過描寫冀中平原鎖井鎮朱、嚴兩家三代人所代表的廣大農民,同惡霸地主馮蘭池的鬥爭,廣泛而深刻地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舊中國各種錯綜複雜的矛盾和關係。

小說描寫了眾多人物,成功地塑造了革命農民幾代人的英雄形象,其中,朱老忠是最有藝術光彩的典型形象。這是一個既有舊時代農民英雄的優秀品格,又有新時代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使其成為新中國文學長廊上成功的藝術典型之一。

在表現形式上,這部小說既繼承了我國古典小說優秀的傳統表現方法,又借鑒了外國名著的某些技巧,氣魄雄渾,筆勢健舉,語言親切樸素,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