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小說家、散文家
(1913年—2002年)
小傳
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河北安平人,原名孫樹勳。
1938年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華北聯大、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
解放後,任中國作協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從1939年開始發表短篇小說以來,主要有《蘆花蕩》、《荷花澱》、《風雲初記》、《鐵木前傳》、《白洋澱紀事》等多部作品。
他的作品清新雋永,富有詩意,尤擅白描,是“白洋澱”派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白洋澱紀事》(短篇小說集)
《村歌》(中篇小說)
《津門小集》(散文集)
《白洋澱之曲》(詩集)
《風雲初記》(長篇小說)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荷花澱》
“童年”
在濃厚的民間藝術氛圍中成長
孫犁出生在河北省安平縣東遼城村,這裏位於冀中平原,在滹沱河的下遊,是一個隻有百餘戶人家的小村莊。
孫家世代務農,到了父親這一輩的時候,也兼做生意,因此,孫犁出生的時候,家境還算較好。
母親總共生過7個孩子,隻有他闖過了生死關,5個兄、姐和一個弟弟都沒有養大。母親是一個非常熱心善良的婦女,她這樣教育孩子:“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孫犁牢牢地記住這兩句話。
父親略通文墨,喜歡字畫,做過生意,人們對他溫良謙和的態度頗有好感,總喜歡叫他一聲“孫掌櫃”。
孫犁童年體弱多病,性格又內向,自卑而又敏感,他進小學時,正是發生“五四”運動的年份,農村開始告別古老的私塾改辦小學,各種課程也代替了原來的四書五經。
童年的孫犁很愛民間藝術,他們村子裏常有外地來的藝人說評書,那些曆史演義、兒女故事牢牢地吸引著成夥兒的大人孩子,而孫犁必在其中。
後來,他慢慢長大了,就自己找那些演義、小說之類的書來讀,包括我國偉大的古典名著《紅樓夢》。此外,他對民間美術、戲曲、音樂等也很喜歡,比如他收集年畫、帶畫的香煙盒等,很好地培養了他的審美情趣,這在他後來的創作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1924年,孫犁隨父親到了安國縣城,進入高等小學,這裏的生活圈子比老家村子要大多了,學校裏有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雜誌,如《東方雜誌》、《教育雜誌》、《兒童世界》等,孫犁如饑似渴地吸吮著精神營養。
有意思的是,孫犁對他童年接觸過的女孩子,如他的“幹姐”、遠房妹妹等,大都留有親切而清晰的印象,這是否和他後來的作品所具有的清秀、細膩的風格有關呢?
“創作準備”
在革命的浪潮中成長
孫犁13歲到保定育德中學上學,這時大革命的浪潮正滾滾而來,保定二師學潮,“九·一八”、“一·二八”等事變,無不給孫犁思想上以重大影響。他開始接觸三民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政治、哲學的理論,特別是馬列主義文學理論,更使他著迷,如魯迅翻譯的普列漢諾夫和盧那察爾斯基的《藝術論》、《文藝政策》等著作,給了他不少新的啟迪和知識。
這期間,他曾下過大量工夫,對“五四”以來的各大名家的作品作過深入的精讀和研究,如魯迅的作品,他不僅讀,而且抄,許多名篇口誦耳習,他都會背;其他讀過的還有《獨秀文集》、《胡適文集》,冰心、朱自清、老舍等名家的小說、散文,以及楊東蓀的《中國文化史》、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胡適的《白話文學史》、陳望道的《修辭學發凡》等等,大大超過了一般中學生的閱讀範圍,對奠定他日後的創作、文學理論工作的基礎起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