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孫犁(2 / 3)

這時期,他還在育德中學校刊上發表小說,如《孝嗎?》、《棄兒》,這些作品雖然是練習性質,但已經寫得很有章法,情節單純,矛盾集中,主題鮮明,是他創作的開端。

中學畢業,因經濟困難,他遂到北平謀事,白天到圖書館讀書或到大學聽講,過著流浪者的生活,當過抄寫員,打過雜。

“成名作的誕生”

富有戰鬥情趣的《荷花澱》

抗日戰爭爆發後,孫犁也成了戰鬥的一員,他編書、寫文章、搞宣傳,文武一起來。1940年,晉察冀邊區成立文聯,孫犁到那裏負責編刊物《山》;1941年秋,他又參加《冀中一日》的編輯工作,這是一部大型的特寫紀實類文學集,目的在於通過群眾性的寫作,真實地記錄冀中人民抗日鬥爭的真實事跡,他在一篇小說中寫道:“清晨,高粱葉,黑豆葉滴落著夜裏凝結的露水,田野看來是寧靜的。可是就在那高粱地裏,豆稈下麵,掩藏著無數的婦女,睡著無數的孩子,她們的嘴幹渴極了,吸著豆葉上的露水。如果是大風天,婦女們就把孩子藏到懷裏,俯下身去叫自己的背遮著,風一停,大家相看,都成了土鬼。如果是在雨裏,人們就把被子披起來,立在那裏,身上流著水,打著冷戰……”

孫犁說:“我非常懷念經曆過的那一個時代,生活過的那些村莊,作為夥伴的那些戰士和人民;我非常懷念那時走過的路,踏過的石塊,越過的小溪,記得那些風雪、泥濘、饑寒、驚擾和勝利的歡樂,同誌們兄弟一般的感情。”

正是這樣的情感經曆,促使孫犁寫出了他的成名作《荷花澱》、《蘆花蕩》等這樣一些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

那是在孫犁到延安以後,他先在魯迅藝術學院學習,後來當教員。在這裏,他享受到了革命大家庭的溫暖,生活雖然清苦,但精神十分愉快。

他用一種黃色的草紙、自製的墨水,開始正式寫起小說來。在延安出版的《解放日報》副刊上,陸續發表小說《殺樓》、《荷花澱》、《村落戰》、《麥收》、《蘆花蕩》,其中《荷花澱》更使孫犁出了名。

《荷花澱》是一篇隻有五千多字的小說,它描寫的是冀中人民抗日的熱情,但它又不是從正麵直接描寫對敵鬥爭,而是選取富有戰鬥情趣的生活側麵,來烘托抗日戰爭給人的思想、生活帶來的變化。當時發表該作的《解放日報》編輯方紀看了稿子後說:“讀到《荷花澱》的原稿時,我差點兒跳起來了,還記得當時在編輯部的議論——大家都把它看成一個將要產生好作品的訊號。”又說:“這就使《荷花澱》無論從題材的新鮮、語言的新鮮和表現方法的新鮮上,在當時的創作中,顯得別開生麵。”的確,這一連三個“新”字來得不易,也是這篇作品具有長久藝術魅力的奧妙所在。

作者側重刻畫了水生嫂等幾個年輕婦女的形象,戰爭改變了她們的生活,她們從單門獨戶的小庭院裏走出來,成長為在百頃葦海裏英勇善戰的女遊擊隊員。這是民族自衛戰爭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巨大飛躍,是從舊時代向新時代跨進的起點。

在藝術上,作者並不拘泥於故事的鋪敘,而是隨著情節的發展,將敘事、抒情、寫景、對話融合在一起,手法十分凝練和傳神。

“巔峰之作”

白描手法的運用

孫犁從新中國建立到50年代中期,創作進入最佳時期,無論是短篇、中篇、長篇,還是散文、詩,以及文藝評論方麵,他都有所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