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林語堂(1 / 2)

中國語言學家、作家

(1895年—1976年)

小傳

林語堂,福建平和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20世紀20年代初留學美國和德國,獲語言學博士。

1923年回國,在北京、廈門等地任教;1927年到上海,編輯過《論語》、《人世間》、《宇宙風》等雜誌。

1934年創辦《人世間》,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

1936年去美國定居,從事英文寫作、中西文化交流工作。他評價自己是“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

1966年定居香港。

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

1976年在香港辭世。

代表作品

《京華煙雲》(長篇小說)

《朱門》(長篇小說)

《吾國與吾民》(長篇小說)

《風聲鶴唳》(長篇小說)

童年

center山地的孩子

林語堂出生在閩南漳州平和縣阪仔村,那裏崇山峻嶺,層巒疊嶂,在縱橫山脈下,分布著無數大小河川。對此,林語堂不無得意地認為,自己的一切靈感和美德均來自阪仔的清山秀水。因此,他自詡是“山地的孩子”。

他父親是個基督教徒,對孩子管教很嚴,一心要培養孩子上大學。他有兄弟姐妹8個,他排行第五,是個出名的野孩子。他夢想過自己要當一個醫生,又夢想過當一個發明家,還夢想過當一個作家……

由於家庭受西方傳教士的影響,語堂從小就仰慕西方文化,這對推動他熱衷英文有很大關係。

創作準備

center留學經曆成就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

林語堂17歲進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那是一所教會辦的學校,全部校舍都是西洋建築,而且以高水準的英文教學而聞名。

林語堂追求知識,從中學到大學,從廈門尋源書院到上海聖約翰,但從文化教育角度講,這些教會學校卻欠了林語堂一筆債——不準接觸中文,以至於林語堂雖精通了英文,卻對母語知之不多(當然,在他留學歸來住在北京時,通過自學已補上了這一課)。

在清華任教時,按規定,任教三年,可由校方資助出國留學,林語堂得到了一個月40美元的半額助學金,赴美留學。出國前,他遵父母之命,同鼓浪嶼一家錢莊的女兒、上海聖瑪麗學校畢業的廖翠鳳結婚。廖家雖然富有,卻不嫌林家窮困,用一千大洋的陪嫁費,資助林語堂出國留學。所有這些,對林後來的文學創作都有很大影響,他在《京華煙雲》、《朱門》等小說裏,都以自己的這一經曆,寫了富家少女愛上家境清貧的正直男子的情節。

留學四年,林語堂先在美國,後來又到法國和德國,進了三所大學,知識有了長進,對西方生活方式愈加羨慕。1923年回國後,正逢北方軍閥混戰,在南方,孫中山率領的軍隊也正同軍閥部隊展開激戰,麵對此種情景,林語堂出於義憤,毅然加入了以魯迅為代表的“語絲派”戰鬥,他支持學生運動,著文抨擊反動勢力,一時成為“語絲派”的得力幹將。

但林語堂的對局勢不滿,主要是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立場和人道主義出發,和魯迅等人的革命立場相去甚遠,於是經過一段時期的合作,雙方產生了分歧和爭論,在《語絲》第57期林語堂發表了《插論語絲的文體——穩健、罵人及費厄潑賴》的文章,流露出他趨於消極妥協的情緒。

20世紀30年代中期,林語堂再度前往美國,並因成名作《吾國與吾民》在美國的出版,獲得了一筆不小的收入,他用這筆錢,投入到發明中文打字機的工作上。原來,林語堂不僅學貫中西,還是位機械工程的愛好者。早在20世紀初,他就對中文打字機和中文檢字法產生了興趣,他買了《機械手冊》進行自學,還把各種型號的打字機買回來,拆拆弄弄,書房有時竟成了修理打字機的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