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著名小說家
(1899年—1972年)
小傳
日本著名作家,1921年因發表《招魂祭一景》在文壇初露頭角。
曾是“新感覺派”代表作家之一,後自覺走上一條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同日本傳統文學相結合的道路。
早期創作刻畫了一係列栩栩如生的日本婦女形象,描寫了下層少女的哀愁和憂傷,後期有明顯的頹廢主義傾向。
他的作品語言簡潔含蓄,注重抒情和主觀感受的描寫,但創作思想受佛教的影響,常帶有消極感傷的情緒。
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用煤氣自殺身亡。
代表作品
《淺草的姐妹》(小說)
《山之音》(小說)
《睡美人》(小說)
《古都》(小說)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花未眠》
童年
center失去親人的孤兒
川端康成出生在日本大阪澱川河畔天神廟旁的天滿此花町。
川端的父親榮吉,是個醫生,且善詩畫,可惜在川端出生的第二年,就因肺結核去世。
母親原子,溫柔善良,但不幸的是川端三歲時,也因病去世。
川端還有一個姐姐,比他年長4歲,父母雙雙逝去,三歲的川端即由祖父撫養,姐姐則寄養在伯父家裏。
川端聰穎好學,6歲多上小學,成績很好,尤其喜愛繪畫和文學,可惜的是繼父母去世後,祖母又去世了,川端不到10歲時,姐姐又不幸夭折,剩下川端和祖父一老一小相依為命,因祖父也愛好文學,所以對川端以後想當作家的理想很讚成。不料,在川端16歲那年,祖父也去世了,這時的川端,真正成了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孤兒。
孤兒的生活經曆對川端的藝術乃至人生產生了極大影響。放學回到家裏,沒有溫暖,沒有愛撫,起初還有既聾又盲的祖父做伴,後來則是孤單一人了。川端說,他是一個與傷感結下不解之緣的少年。
創作準備
center開啟創作之門
祖父去世以後,川端住在學校的宿舍裏。當時他在大阪府茨木中學讀初中三年級,整天醉心於閱讀文學作品和寫作,那時候他讀的是日本古典文學《源氏物語》、《枕草子》和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訶夫、斯特林堡等人的作品。
1916年,川端17歲的時候,便在《團欒》雜誌上發表了小品文《肩杠師柩》,這是他最早印成鉛字的作品。
當時川端由於熱衷於閱讀課外書,耽誤了功課,成績有所下降,在選報高中時,他填報一所重點高中,老師對他說,你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個合適的學校。
川端不顧那一套,主意既定,決不改變。為了應付考試,他專心致誌,一心複習,結果,全校隻有他一個人被錄取了。
上高中以後,川端當小說家的願望更加強烈,他一邊積累素材,一邊開始結識文壇名人。在朋友的介紹下,與文壇新秀南部修太郎相識,還與《團欒》雜誌主編及著名作家今東光、菊池寬頻繁往來。
1918年秋,川端突然“失蹤”,同窗好友們十分擔憂,生怕出事,可是一周後,川端回來了,臉曬得黝黑,原來他單槍匹馬走了一趟風景名勝地——伊豆半島。他說:“伊豆的溫泉相當不錯,景色美極了,與流浪藝人一路同行。”這次經曆,川端於八年後寫成了名作《伊豆的舞女》。
川端高中畢業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係(後改國文係),這時他同鈴木、酒井等文人決定恢複老牌期刊《新思潮》,並在這個刊物上發表《婚約》、《招魂祭一景》、《油》等短篇小說,其中《招魂祭一景》受到著名作家菊池寬、久米正雄等的好評,引起文壇的重視。作品描寫馬戲團姑娘的遭遇:主人公阿留身心受到折磨後,被趕出馬戲團,她告誡後輩:“別變成有馬臭味的人……一旦成了男人的玩物,就沒完沒了了!”
還有一件川端失戀的事,值得一提。那是1921年,他與一位叫滿子的16歲姑娘要好。滿子長得婷婷玉立,嫵媚動人,川端和她相戀了四年,情深意篤,可是訂婚之後一個月,滿子卻意外地毀約了。這對川端無疑是當頭一棒,他說:“她深深地印在我的心坎裏,無論如何也忘不了。”
川端與滿子雖然親密到將要結婚的程度,然而他卻“連一個指頭也沒碰過那位姑娘”。川端在日後創作中對少女的憧憬,便是從這一次初戀開始的,它促使川端更加認真地尋求真正的愛,並且成了他創造眾多少女形象的思想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