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川端康成(3 / 3)

少年的川端康成聰穎過人,早早就開始廣泛地獵取古今世界名著和日本名著,尤其是對《源氏物語》更是愛不釋手。他對這部名著雖不甚解其意,隻朗讀字音,欣賞著文章的優美的抒情調子,就深深地被其文體和韻律所吸引,這一經曆對他後來的文學創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後,他在寫作的時候,少年時代那種似歌一般的旋律,仍然回蕩在他的心間。他開始對文學產生了憧憬,上中學三年級的時候,他就把過去所寫的詩文稿子裝訂成冊。從這裏可以看出,少年的川端康成開始具有文人的意識,最初的寫作欲望已經萌發。

中學時代,他無數次投稿都石沉大海,他開始懷疑自己的創作天分,認真考慮自己的才能究竟是否可以成為文學家。1916年,作為中學四年級學生,在大阪《團欒》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小說《肩扛師柩》後,他就經常給《文章世界》寫小品,寫小說。《文章世界》舉辦投票選舉“十二秀才”活動,川端康成名列第十一位。對於立誌當作家的少年來說,這是很大的鼓舞,也是值得紀念的事情。他在大學預科的同窗好友中有許多文學愛好者,他們一起談論文學,議論文壇現狀,探討當時日本很流行的俄國文學,使來自農村的他茅塞頓開,受益匪淺。這期間,他在學校的《校友會雜誌》上,發表了習作《千代》。他以淡淡的筆觸,描寫了自己同三個同名千代的姑娘的戀愛故事。大學時代,川端康成與愛好文學的同學為了向既有文壇挑戰,開始改革和更新文藝,複刊了第六次《新思潮》,在該雜誌創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祭一景》,這其中所描寫的馬戲團女演員的悲苦生活是比較成功的,受到文壇老前輩的稱讚。川端康成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文藝年鑒》上,標誌著這位文學青年正式登上了文壇。

川端康成在發表了《招魂祭一景》以後,由於戀愛的失意,特別是遭未婚妻滿子解除婚約一事,他感到幸福的幻滅,經常懷著憂鬱的心情到伊豆湯島,寫了未定稿的《湯島回憶》。此後他為了訴說和發泄自己心頭的鬱悶,又借助自己手中的筆,為雜誌社寫出短篇小說《林金花的憂鬱》和《參加葬禮的名人》。與此同時,他在愛與怨的交織下,以他的戀愛生活的體驗,寫了《非常》、《南方的火》、《處女作祟》等一係列小說,有的是以其戀愛事件為素材直接寫就的,有的則加以虛構化。川端康成這一階段的創作,歸納起來,主要是描寫孤兒的生活,表現對已故親人的深切懷念與哀思,以及描寫自己的愛情波折,敘述自己失意的煩惱和哀怨。這些小說構成川端康成早期作品的一個鮮明的特征。這些作品所表現出的感傷與悲哀的調子,以及難以排解的寂寞和憂鬱的心緒,貫穿著他的整個創作生涯,成為他的作品的主要基調。川端康成本人也說:“這種孤兒的悲哀成為我的處女作的潛流……說不定還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潛流吧。”

1924年大學畢業後,川端康成踏入社會,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涯。他積極與橫光利一等人發起“新感覺派”文學運動,並發表了著名論文《新進作家的新傾向解說》,創作了《感情的裝飾》、《春天的景色》、《淺草紅團》等少數幾篇具有某些“新感覺派”特色的作品,但並無多大的建樹,他甚至被稱為“新感覺派集團中的異端分子”。後來他公開表明他不願意成為他們的同路人,決心走自己獨特的文學道路,他的名作《伊豆的舞女》和《雪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的。

川端康成的性情被孤兒的生活經曆所扭曲,心中充盈著令人窒息的憂鬱。一次去伊豆旅行的機會,偶遇巡回藝人一行,與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了舞女的平等對待,並說他是個好人,他便對她油然產生了純潔的友情;同樣,受人歧視和淩辱的舞女遇到這樣友善的中學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瀾。他們建立了真摯的、誠實的友情,還彼此流露了淡淡的愛。川端將這段經曆化為藝術,這便是展現在讀者麵前的小說《伊豆的舞女》了。

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之後的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氣管自殺的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但他早在1962年就說過:“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