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歌德(2 / 2)

二是歌德從政十年以後,對沉悶的宮廷生活已經厭倦,他仍希望把自己獻給偉大的藝術,於是他開始了意大利之遊。他訪問了威尼斯、佛羅倫薩、那不勒斯萊文化中心,研究古跡遺物,學習繪畫,並完成了幾部戲劇的創作。

成名作的誕生

center青春的傷逝

1774年,歌德25歲時,發表了自己的首部長篇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是一部描寫現實生活的作品,獲得了很大的成功。

小說主人公是一個風流倜儻的青年,他不滿現實,看不慣那些貴族和市井人物,他說:“我情願去做一個臨時工,早晨起床後對當天至少還有個目的,有個想法,有個希望。”

由於感到自己的這種悲苦與孤獨,維特隻有在對綠蒂的愛情中才能找到快樂,但綠蒂與他無緣,嫁給了一個庸碌之輩。

維特受到一個有錢人的侮辱,市儈們卻興高采烈,維特希望和這些人決鬥,否則無法使自己平靜下來。

然而維特的仇恨未能變為積極地反抗,因為他沒有看到過這種先例,同時自己也無力進行抗爭,絕望的情緒漸漸纏住了維特。

小說以主人公的自殺而收場。

這部小說以書簡體形式出現,使它有可能把主人公的全部感受細膩無遺地表達出來,其情節雖然很平常,但卻很緊湊,並且在再現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上,給人以極其鮮明的印象。

巔峰之作

center宏篇巨作《浮士德》

《浮士德》這部巨作,是歌德曆經半個多世紀的苦心經營,才得以完成的。

浮士德這個人物源自於德國很早就有的傳說,歌德對它很早就有興趣,並以它為結構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社會各種問題的思考。

《浮士德》通過書齋、愛情、宮廷、夢幻等這樣一些場景,展示出了主人公苦於追求人生真諦的曆程。他不滿中世紀封建道德觀念的羅網,追求與瑪甘淚的自由戀愛,顯示了“狂飆突進”時代的精神。

與浮士德這一形象相對照的,劇中還描寫了兩個反麵人物:一個是浮士德的學生瓦格納——這是一個滿足於蠅頭小利的庸俗小人,僵死的書本知識,使他與實踐嚴重脫節;另一個是魔鬼摩非斯特,他圖謀把浮士德引入歧途,但浮士德抗拒了摩非斯特的誘惑。這兩個形象都從反麵襯托出了浮士德的性格特征。

摩非斯特的形象是歌德藝術上的一大成功,盡管這個形象具有幻想的性質,但它卻活靈活現,令人信服,與原來神話中的魔鬼形象,已截然不同。

此外,作者還塑造了瑪甘淚這一動人的女性形象,她質樸、美麗、真摯,情感纏綿悱惻,她唱道:“我的心兒不寧,我的內心苦悶,我再也不能——我再也不能安靜。”

《浮士德》是一百多年前德國先進思想在藝術上的最高成就,在作品中,對人的信念、對理性的考驗、對善惡的分辨等等這些啟蒙時代的理想都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趣聞軼事

center對自然科學的研究

作為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歌德在詩歌、戲劇、小說、文藝理論等諸多方麵均有卓越的建樹。但人們可能不知道這位一生在“繁重的勞動”中度過的文學家,還是一位自然科學的研究專家。他在動植物的形態學方麵進行了艱苦的鑽研,取得了不少成績;他對地質學和火山的活動也很有興趣,曾兩度考察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的維蘇威火山。此外,歌德對光學也曾進行過研究,特別是研究顏色的本質問題。

在自然科學領域,他最大的成就要數1784年發現了在人的頭蓋骨中有齶間骨,這一重大發現對奠定和論證整個生物世界的統一性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