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斯蒂芬·茨威格(1 / 3)

奧地利小說家

(1881年—1942年)

小傳

奧地利作家,早期從事文學翻譯,後來創作詩歌,著有詩集《銀弦》、《往日的花環》。

他的主要成就是傳記文學和中短篇小說創作,前者有《羅曼·羅蘭》、《三大師》等,後者有《感覺的混亂》小說集,其中《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等,為我國讀者所熟悉。

他筆下的人物常被某種神秘的、不可捉摸的力量所驅使,最終毀於某種熱情。他善於運用細膩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畫人物的思想感情,通過動作、神態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他的作品已被譯成50多種文字,發行量達數百萬冊。

代表作品

《馬來狂人》(中篇小說)

《瑪麗亞·斯圖亞特》(傳記)

《耶利米》(劇作)

《窮人的羔羊》(劇作)

《昨日的世界》(回憶錄、自傳)

中學語文課文收錄

《滑鐵盧之戰》

童年

center向文學大師取經學習

斯蒂芬·茨威格出生在維也納的一個猶太富商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工商業家,有較高的文化修養,還彈得一手好鋼琴。

他的母親是一個銀行家的女兒,斯蒂芬·茨威格是她的第二個兒子。

由於父母文化素質都比較高,家中交談經常使用外語,因此,茨威格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氛圍熏陶。他聰慧好學,接受能力很強。在上中學時就知道很多知識。餘暇時間,他就和同學們一起去維也納著名的宮廷劇院看戲。他回憶說:“倘若我們的老師不是那樣漠不關心,那麼他們一定會奇怪地發現,每次首演式的那天下午——我們不得不在下午三點就去排隊買票……倘若仔細檢查一下,他們會同樣發現在我們拉丁文語法書裏,夾著裏爾克的詩篇。”

茨威格不僅在讀裏爾克、尼采等人的作品,還在尋求仿效的方法。當時,維也納有一批“青年維也納派”詩人成為茨威格的崇拜對象,特別是比他大七歲的霍夫曼斯塔爾。中學畢業時,霍夫曼斯塔爾就已經寫出了受人矚目的作品,因而成為茨威格學習創作的動力和努力的方向。

於是,茨威格16歲那年,在柏林的《社交界》雜誌上和《未來》雜誌上也發表了自己的詩歌。

創作準備

center不拘一格進行創作

1899年茨威格高中畢業,進入維也納大學,主修日爾曼文學和法國文學。但是,他堅信真正的學問並不在課堂上,而在於自己讀更多的書。他說:“好的書籍可以取代最好的大學。”因此,他除了課堂學習之外,完全按照自己的計劃讀書寫作、廣泛結交文友。

他在大學一年級時,把自己已發表的詩彙集成《銀弦集》。對這本書,外界反響還不錯,但他自己並不滿意,他說:“這些詩別無其他根源,隻是出於舞文弄墨,以及遣詞押韻的衝動,也出於虛榮心。這些詩的致命弱點是缺乏激情。”因此,他不許出版商再版。

這一時期他還聽從著名詩人、翻譯家德默爾的忠告,通過翻譯外國作家的作品來勤奮練筆。因此,他花大量時間進行這方麵的研究,從中既增長了知識,學習了技巧,也開闊了眼界。

出於同樣的目的,茨威格特地利用暑假時間前往比利時,去結識當時歐洲詩壇的元老——維爾哈倫。維氏的詩歌與當年惠特曼在美國曆史上所起的作用一樣。他的詩充滿青春活力,對人生持肯定的、樂觀的態度。茨威格很喜歡這些詩,他集中精力準備把維爾哈倫的詩全都翻譯過來。

1903年,茨威格的大學畢業論文是評述法國曆史學家丹納。他對丹納的“從客觀條件出發,來觀察世界事物”的觀點很感興趣。除此之外,弗洛伊德的深層心理學也給了茨威格以巨大的思想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