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斯蒂芬·茨威格(2 / 3)

茨威格還喜歡旅行。他畢業以後不急著找工作,而是先去巴黎瞻仰先賢的遺跡,拜訪新老朋友,包括羅曼·羅蘭和雕塑家羅丹。

然後他又去了英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這種愛好,成了茨威格的一種天性。

所有這些,都為他日後的創作作了思想和內容上的準備。

成名作的誕生

center從戲劇到小說

茨威格正式步入文壇之前,似乎是從戲劇開始的,如他1907年完成的悲劇《特爾西特斯》,1910年發表的喜劇《化身戲子》,1911年完成的劇本《海濱之屋》等。隻是因為一些其他原因,這些劇本未能如願得以上演,大大影響了茨威格創作戲劇的積極性。先是柏林王家劇院在上演《特爾西特斯》前夕,扮演男主角的演員突然因病去世;不久,維也納宮廷劇院準備上演喜劇《化身戲子》,該劇尚未排演,劇院“台柱子”也忽然身患重病,隨即去世,演出計劃又成泡影;幾年之後,該劇院新上任的經理準備上演茨威格的另一部戲劇《海濱之屋》,這次演出中的演員雖然沒有其他意外,可是這位經理卻在排演前半個月突然死去,演出又未能成功。這一連串的打擊促使茨威格把主要精力移至小說創作方麵,1911年他出版中篇小說集《最初的經曆》,這是以他的童年生活經驗為基礎進行創作的;還有《看不見的珍藏》,也是與他熱心收集名家簽名和藝術家、作家手稿有關,從而才塑造出那個雙目失明的主人公有血有肉的鮮明形象。

但真正令讀者所傾倒的是他在1922年完成的中篇小說《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和《一個女人一生中的24小時》。

前者寫一位著名小說家R度假回來,這天正值他的生日。他從眾多信件中,發現一封沒有發信地址和發信人隻有潦草的女人字跡的來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不由自主地讀了這封信。

那個女人寫道:從13歲開始,她便真心傾慕他;在18歲那年,她終於裝成一個“拉郎女”與他共進晚餐,陪他住了一夜,心甘情願地奉獻了自己。

作家R後來借故離開了維也納,再沒有找過她。女人為作家R生了一個兒子,並記著R的生日,每年在這一天送給R一朵白玫瑰,因為R在那個惟一的晚上,也曾送給她一朵白玫瑰。

終於有一天,R又一次用讚美與貪婪的目光盯住了她,但並沒有認出是她。女人不顧一切隨R而去,一夜交歡之後,R又像對待陌生人一樣從她的視線中消失了。

女人現在告訴R,她馬上就要死了。她曾為他伴夜,為他生子,她對他惟一的要求是:請R在他的生日那天去買一束白玫瑰,代替她的手插到瓶內,這樣,她會每年再活一天,代替花朵貼近他。她向R保證,她決不會讓別人知道這件事,她的死不會傷害他。

R的手發抖了,他注視著桌上那隻花瓶,多年來在他生日這一天,第一次是空的!他忽然覺得股股冷風吹來,似乎感覺到了一次死亡!他百感交集,思念起那個看不見的女人——沒有實體,卻充滿激情,猶如遠方的音樂。

後者也是寫一對男女的故事:C太太挽救了一個在賭場上冒著生命危險下賭注的青年,兩人在旅館裏同居之後,沒想到青年又回到賭桌旁……C太太悲痛萬分,在一天24小時之內,經曆了種種感情的起伏變化,內心世界受到了沉重打擊。

在這兩篇作品裏,一方麵,作者沒有把人物和矛盾放到一定的社會曆史背景中去敘述,隻是從多方麵渲染一種欲望式的感情力量的不可抗拒,這讓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作者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的影響。另一方麵,這兩篇小說集中體現了茨威格作品強烈的藝術魅力和獨特的視覺效果,即細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巧妙的構思、傳奇的情節、懸念的設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