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斯蒂芬·茨威格(3 / 3)

巔峰之作

center筆伐法西斯

茨威格一生的創作是勤奮的,成果也是豐富的。他不僅創作戲劇、小說,還創作多部著名的傳記作品,如《三位大師》(巴爾紮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同精靈的鬥爭》(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司湯達、托爾斯泰)以及《羅曼·羅蘭》等。這些著作,既具有一種哲理的內涵,又具有一種崇高美的特點,在茨威格一生的創作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1933年,德國法西斯上台,茨威格受到迫害。他在薩爾斯堡的住宅被強行搜查,作品被縱火焚燒,法西斯勢力還對他進行辱罵和恐嚇。他隻得流亡國外,並於1934年寫了《鹿特丹的埃拉斯姆斯的勝利和悲劇》,對法西斯主義進行強烈抗議。

1936年,茨威格訪問巴西,受到了巴西政府和人民的熱烈歡迎,但是這也無法排遣他內心的苦悶,和一個浪跡天涯、無國無家的猶太人的深切悲哀。他寫下了一生中最後一篇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小說以一艘輪船上幾個乘客和世界象棋冠軍的比賽為線索,描寫了一位受法西斯精神迫害而成為象棋狂的受害者的故事,深刻揭露了法西斯摧殘人的精神所帶來的嚴重後果,同時也反映了茨威格對法西斯的倒行逆施產生的痛苦絕望的心情。

1938年,他完成了惟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心靈的焦灼》(中文譯名《愛與舊情》)。這部小說讓讀者看到了沙文主義的狂熱和排猶主義的情緒這些已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它們早就毒菌似的侵蝕了社會的肌體和人們的思想,否則怎能希特勒一聲令下,就使全國的猶太人慘遭迫害,幾百萬人頓時化為灰燼呢?

小說的結構依然是采用茨威格擅長的倒敘和第一人稱方式敘述。由一個當作家的“我”開始提問,引出主人公的自述身世。由於含有大量的心理活動和意識流的寫法,很有藝術感染力。

小說出版後,受到熱烈歡迎,它的英文版在一周內印了三次,德文版則分別在瑞典和荷蘭出版。

趣聞軼事

center關於茨威格的死

作為一個愛好和平的人道主義者、一個正直的作家,茨威格親身經曆了亡國喪家、顛沛流離的磨難,又目睹了包括猶太人在內的歐洲各國人民的悲慘命運,內心已非常痛苦。

為了擺脫這種精神折磨,他決定自行離開這個讓他不得安寧的人世。他在給前妻的一封信中,流露出自殺的念頭,表示要“安安靜靜地消逝,並且用值得的方式”。

1942年2月中旬,新加坡淪陷的消息使茨威格更加絕望,雖然他相信曙光終會到來,但他無法忍受黎明前的黑暗。20日,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知道,自從失去了我的祖國——奧地利之後,我對生命就厭倦了。我無法在工作中找到我的真正的生命;自從我作為一個漂泊無依的人以來,內心的痛苦遠比歲月更為厲害地使我變得蒼老……您不要為我悲傷,我的生命多年來早就破碎了,能離開一個變得殘暴的瘋狂世界,我感到快樂。”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同他的妻子綠蒂·阿爾特曼在巴西的寓所裏雙雙服毒自殺。巴西為這位偉大的作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巴西曆史上一次絕無僅有的為外國人舉行的盛大的葬禮!

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中國著名女作家林徽因擔任他的翻譯,右為著名詩人徐誌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