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馬福迎.對枟靳文枠有些觀點,不敢苟同[N].中國教育報,2005唱08唱13(3).
[3].孫振東,陳薈.謹防簡單化、誤讀和隨意發揮[N].中國教育報,2005唱11唱28(6).
[4].鄭紹紅.要在過程中實現課程理論創生[N].中國教育報,2005唱11唱28(6).
[5].鍾啟泉.中國課程改革:挑戰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05(12).
[6].郝德永.課程認識論的衝突與澄清[J].全球教育展望,2005(1).
[7].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615.
[8].王潮.後現代主義的突破[ M] .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1996:141.
[9].趙光武.後現代主義哲學述評[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4.
[10].激進的後現代主義哲學的主要流派有:以法國哲學家德裏達、福柯為代表的後結構主義,以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為代表的新解釋學等。
[11].主要以美國學者大衛· 格裏芬、哈貝馬斯為代表。
[12].鍾啟泉.中國課程改革:挑戰與反思[J].比較教育研究,2005(12).
[13].趙光武.後現代主義哲學述評[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4.
[14].諸多西方課程論者,從批判“泰勒原理”開始,進而提出自己的課程理論。這說明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泰勒的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已構成了課程編製的構成因素,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輕而易舉地卸除掉的;而另一種是,泰勒的課程理論至今仍有意義。
[15].於偉.教育觀的現代性危機與新路徑初探[J].教育研究,2005(3).
[16]. 這些代表性的觀點,參見於: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郭華.評教學回歸生活世界[J].教育學報,2005(1).叢立新.平等與主導:師生關係的兩個視角[J].教育學報,2005(2).孫振東,陳薈.關於基礎教育改革幾個觀念問題的討論[J].教育學報,2005(2).葉瀾,李家成,楊小微,等.推進素質教育:轉換思路才能打開新局麵[J].人民教育,2005(21).王策三.關於課程改革“方向”的爭議[J].教育學研究,2006(1).孫振東.學校知識的性質與基礎教育改革的方向[J].教育學報,2006(2).王本陸.聚焦當前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之爭[N].中國教育報(理論版),2006唱08唱26.
[17].何克抗.建構主義是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J].中學語文教學,2002(8).
[18].鍾啟泉.概念重建與我國課程創新———與枟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枠作者商榷[ 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5(1).
[19].皮亞傑.發生認識論原理[ 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15.
[20].隨著建構主義理論的不斷發展,建構主義已經成為一種西方理論思潮,其本身流派甚多,各派之間又相互存在差異。例如,在斯特弗和蓋爾主編的枟教育中的建構主義枠一書中,就討論了6 種建構主義:激進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社會文化認知觀、社會建構論、信息加工的建構主義、控製論的建構主義;而由激進建構主義,即對於學習活動個體性質的絕對肯定,向社會建構主義的轉變則是建構主義在20世紀90 年代的實際發展。參見:斯特弗,蓋爾.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高文,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5.鄭毓信.建構主義之慎思[J].數學通報,2004(9).
[21].張華.論教學中的知識問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
[22]. 有學者認為,社會建構主義其實就是後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向現代主義的這些論點發起了挑戰。當這種取向運用到心理學時,‘社會建構主義’這一術語便出現了。它認為知識是由特殊的社會群體所建構的,一旦超出這個社會群體,便不具有普遍意義。一些心理學領域中的作者保留了‘後現代主義’這一術語,或者與‘社會建構主義’交替地使用”。參見:Noel W.Smith.當代心理學體係[J].郭本禹,等,譯.西安: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232).
[23].轉引自:鄭毓信.科學教育哲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192.
[24].有學者認為,“任何認識( knowing)和知識( knowledge)的本質是人與世界、環境相互建構的過程和結果,而非主體對客體的‘反映’或‘能動反映’”(張華.論教學中的知識問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其實,反映與建構是揭示認識過程不同層次的範疇。反映是從思維與存在的高度,回答了認識的一般本質問題;而建構則是揭示主客體如何分化,如何獲得(建構)邏輯數理結構和廣義的物理知識(皮亞傑語),揭示的是認識的具體機製,突出強調了認識過程的主體性。如皮亞傑所述,建構說並不否認認識的客觀性,但其對認識客觀性未作重點探討,容易使人強調認識主體性而忽視認識客觀性,因而它比反映的層次低,它回答的隻是主體如何認識客體的問題。所以我國著名教學論專家王策三先生認為:“建構與反映不是平列的。反映為上位概念,建構為下位概念。建構隻是反映的一種具體形式,其對應的、平列的概念乃直觀、機械等”(王策三.“新課程理念”“概念重建運動”與學習凱洛夫教育學[J].課程· 教材· 教法,2008(7).)就深刻揭示了建構與反映二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