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文化素質教育仍然是學校教育的關鍵和難點。
人類個體從“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這個過程在社會心理學上稱為“社會化”。開展生動豐富的文化素質教育,是青年學生實現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進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學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在專業教育、技術教育之外還承擔著一項更為重要的使命,即,對學生進行文化素質教育。
最近,在對教育部職業院校文秘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於2010年組織出版的“教育部職業院校文秘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十二五’規劃教材”的修訂中,基於文化素質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文化素質教育在社會教育中的迫切性,與會的委員們一致同意以適用、適度為原則,從中遴選出一批選題,作為服務於職業教育各專業學生文化素質教育課程的係列教材。這批教材包括9種,其中有兩種被評為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書目如下:
職業禮儀(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
畢業設計(論文)寫作指導(第2版)(國家級“十二五”規劃教材)
公共關係實務(第2版)
口語交際與人際溝通(第2版)
形體塑造與藝術修養(第2版)
規範漢字與書法藝術(第2版)
實用美學(第2版)
文學藝術鑒賞(第2版)
文化產業管理概論
這套教材的選題涉及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方麵,主要針對中高職院校、本科職業院校學生的專業特點、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和未來職業特點,確定教材編寫的指導思想、編寫原則、編寫體例、表達方式,以職業院校學生為教育對象,又兼顧社會讀者。教材以“夠用為度,適用為則,實用為標”為原則,突出主要知識點,案例舉一反三,語言表達通俗流暢。為了增強教材“銜接”的力度,提高教材的質量,我們在組建顧問班子、編寫隊伍和編委會時,優選了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的文化素質課的教師。
如果這套教材使用後能得到大家的認同,我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華僑大學文學院院長、博士、教授、研究生導師
教育部職業院校文秘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孫汝建
2014年7月於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