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非言語溝通(1)(2 / 3)

廣義的交際從①到④反映了這樣四個特點:①人數越來越多。②信息的個性越來越不明顯。③表達者和接受者在距離和感情上越來越疏遠。④組織係統和傳播技術越來越複雜。

人際溝通有言語和非言語兩種途徑,語言是音義結合的符號規則係統,對這種結構規則的具體運用便是言語交際。非言語溝通是指不以語言為載體的人際信息溝通,它的載體是人體語言和物體語言。明代趙鉞說:“人知有言之辯,而不知無言之辯,辯之至者也。”“無言之辯”是副語言溝通,“辯之至者也”說明了副語言溝通的重要性。

言語溝通是“分離性”的,語言可以分離成句子、短語、單詞,話說完了,說話過程就結束了。非言語溝通也可分離成“句子”和“單詞”,但其組合規律不及有聲語言那麼明顯。

言語交際是線性的,話是一句一句說的,呈線性分布,傳播是單通道的。而非言語溝通是立體的,多通道的,如人的音容笑貌都能傳遞多種信息。

非言語溝通比言語溝通的信息更可信。據研究,非言語溝通的效果是有聲語言的五倍,當二者不一致的時候,人們往往注重於非言語所傳遞的信息,而不太理會有聲語言信息。人們在運用有聲語言時就有可能利用言語加以掩飾,或者在言語表達時“擇其善者而從之”;而非言語信息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傳遞給對方了。

三、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的聯係

非言語溝通與言語溝通的聯係主要表現為替代、輔佐、調節、適應。

人們常用非言語來替代言語溝通。如搖頭表示否定,拍肩表示親切或支配,聳肩表示無可奈何等。

在言語溝通時,人們常用非言語來輔佐,即“以姿勢助說話”。如給陌生人指路時,人們喜歡用手指點比劃。

非言語手段可以調節有聲語言的溝通。如當交談超過了規定時間,看看手表便是一種暗示,這無疑是一種逐客令;當教師講解不清時,學生臉上出現困惑的神色,教師可根據學生發出的信號來調整講課內容。

非言語交際方式也常常成為人們適應環境的一種手段。如人們常用搔頭、抖腳、玩弄手中的鉛筆之類的動作來緩解緊張心情,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第二節 副語言不“副”

非言語手段也稱為副語言,與副語言可替換的術語是輔助語言、類語言、非語言交際手段、非言語行為。

一、副語言的定義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但不是唯一的工具,語言之外還有各種副語言存在,如默語、音量、音高、音速、音長、句調、口氣、腔調、鼻音、嗓音、口頭禪、口哨、鼓語、空間語、觸摸語、動作語、麵具語、結繩、結珠、訊木、刻契、圖畫語、旗語、佩帶、服飾、陳設等,都能輔助有聲語言進行交際。以上講到的副語言隻是一種列舉,並不是全部。

“副語言”( paralanguage )原是現代西方語言學的一個術語。目前,對副語言有多種定義。美國學者G.L.特拉格最早給副語言下了定義,1958年他就指出:副語言現象不屬於有聲語言,不能歸入音位係統。

關於副語言的定義,後來有許多人討論過,但至今沒有一致的看法。

1974年,英國學者D.克裏斯特爾指出:音高、重音、音渡,這些應屬於有聲語言,但是發音時提得特別高、念得特別響、拉得特別長。還有其他一些超音段效果的,也應屬於副語言。

1964年,N.N.馬克爾指出:一個人的音質會表現出他的體格特點和行為特點。

1966年,P.H.普塔西克和E.K.桑德爾指出:從嗓音可以測出說話人的年齡。但是這些語言特征與音位不同,難於嚴格分類,更難於下嚴格的定義。也有人認為,副語言本指操某種語言的個別人所具有的那些言語特點的模式。(見R.R.K.哈特曼與F.C.斯托克合著枟語言與語言學詞典枠中譯本第24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