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非言語溝通(1)(1 / 3)

第一節 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

一、語言和言語

“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一字之差,意義迥然。

語言又稱為有聲語言、民族語言、自然語言。語言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是語音和語義相結合組成的符號規則係統。語言就像一張紙,一麵是語音,另一麵是語義。語言這張紙不論怎樣剪裁,不論剪裁成多少種單位,它始終是語音和語義的結合體。語素、詞、詞組、句子、句群,這五級語言單位,就是從語言這張紙上剪裁出來的由小到大的單位,它們始終是語音和語義結合在一起的。

語言是由規則組成的符號係統。語言的內部有語音、詞彙、語義、語法四個要素。這四個內部要素有各自的規則:語音規則、詞彙規則、語義規則、語法規則。它們組成了語言的符號規則係統。

符號包括視覺符號,如交通路口的紅綠燈、文字;聽覺符號,如語言、軍號;觸覺符號,如盲文;嗅覺符號,如氣味。

語言不同於文字。語言是由語音和語義相結合的符號規則係統,文字是由字形、字音、字義組成的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係統;語言屬於聽覺符號,文字屬於視覺符號;語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即語言產生在先、文字產生在後;語言是用來記錄思想的,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的,因此,語言是思想的符號、文字是語言的符號,也可以說,文字是思想的符號(語言)的符號。一個民族肯定有自己的語言,但不一定有自己的文字。語言受時空的限製,可以借助特定手段傳到異地,但不能留於異時。文字克服了語言的時空限製,能傳到異地、留於異時。文字擴大了信息傳播,增加了文化積累,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言語是對語言規則的具體運用。如果說語言是象棋的棋譜,那麼,言語就是運用棋譜下象棋。言語包括言語活動、言語作品、言語能力。

言語活動又稱言語過程。一個人對小張說:“你好。”小張聽到了,沒有回答。這個交際過程包括五個階段:想說—說出—傳播—接受—理解。在這五個階段中,下列五個因素分別起作用:心理—生理—物理—生理—心理。即“想說”階段是心理因素起作用,“說出”階段是生理因素起作用,“傳播”階段是物理因素起作用,“接受”階段是生理因素起作用,“理解”階段是心理因素起作用。用言語鏈可以描述為:想說(心理)—說出(生理)—傳播(物理)—接受(生理)—理解(心理)。研究言語活動或言語過程,就需要涉及心理學、生理學、物理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

言語作品包括話語和篇章,話語是口頭言語作品、篇章是書麵言語作品。

言語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麵。聽、說是口頭言語,讀、寫是書麵語言,說、寫屬於表達,聽、讀屬於接受。譯有口譯、筆譯、互譯。互譯分為母語與外語的互譯、母語中的文白互譯。

語言規則的運用離不開語言環境。語言運用的環境就是語境。語境分為大語境和小語境,又可以分為主觀語境和客觀語境。大語境包括語言運用的時代、社會、文化背景;小語境包括語言運用的具體時間、地點、場合、交際雙方、話題、具體情景等。主觀語境是指交際雙方,即表達者和接受者;客觀語境是指語言運用的時代、社會、文化背景及語言運用的時間、地點、場合、話題、具體情景。

語境又可以分為言外語境、言伴語境、現場語境、言內語境。言外語境是指語言交際雙方涉及的認知背景,如時代、社會、文化背景;言伴語境是伴隨語境,指交際雙方的個人因素,如年齡、性格、風格、性別、職業習慣、文化修養、副語言手段等;現場語境指交際的具體時間、地點、場合、境況、話題、事件、目的、對象;言內語境是指交際話語特征、語篇特征、句際語境、具體的上下文。

二、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的區別

人際溝通的目的在於傳達信息、交流感情、滿足心理需要。

人際溝通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交際是指個人之間直接進行的溝通。廣義的交際有四種基本類型:①人的內向交流,即內心的“主我”與“客我”的交流。②人際交際,即人類個體之間的溝通。③群體交際,即群體內部成員之間及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溝通。④大眾傳播,借助印刷媒介、報刊書籍、廣播電視、電子媒介進行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