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澳大利亞禮儀
澳大利亞的全稱是:澳大利亞聯邦,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麵積769 .2萬平方公裏。人口2 023 .1 萬。其中70%是英國及愛爾蘭後裔;18%為歐洲其他國家人後裔, 6%為亞裔,華人、華僑約56萬人(2003年10月);土著居民約46萬人。居民中有70%信奉基督教(其中28%信奉天主教,21%信奉英國國教,21%信奉基督教及其他教派) ,5%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猶太教。通用語言為英語。首都是堪培拉。1月26日是澳大利亞的國慶日。1972年12月21日與中國正式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
一、相見禮儀
澳大利亞人在第一次見麵或談話時,通常互相稱呼“先生”“夫人”或“小姐”,熟悉之後就直呼其名。人們相見時喜歡熱情握手,不過有些女子之間不握手,女友相逢時常親吻對方的臉頰。
澳大利亞人與英美人一樣,名在前,姓在後。稱呼別人先說姓,再加上“先生、小姐或太太”之類的稱呼。熟人之間可稱小名。與這裏的男人們相處,感情不能過於外露,大多數男人不喜歡緊緊擁抱或握住雙肩之類的動作。在社交場合,忌諱打哈欠、伸懶腰等小動作。
澳大利亞人言談話語極為重視禮貌,文明用語不絕於耳。他們很注重禮貌修養,談話總習慣輕聲細語,很少大聲喧嘩。在他們的眼裏,高聲喊叫是一種不文明的粗野行為。
在澳大利亞有“女士優先”的良好社會風氣,對婦女都是極為尊重的,澳大利亞人還喜歡讚賞女士的長相、才氣、文雅舉止等方麵,他們認為這是有教養的表現。
二、服飾禮儀
在澳大利亞,一般場合不必西裝革履或濃妝豔抹,隻要穿便服即可。無論男女都喜歡穿牛仔褲,他們認為穿牛仔褲方便自如。但在諸如典禮、儀式、宴會、婚禮、劇院等正式場合,非穿西裝不可。男子多穿西服打領帶,在非常正式的場合要打黑色領結。婦女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穿裙子,在社交場合則穿西裝套裙。
三、餐飲禮儀
澳大利亞人宴請客人,除了企業家較為講究之外,其他人請客都比較簡單。一般來說,首先請客人喝一碗湯,再上一盤主菜,一道甜食水果,然後來一杯波特甜酒,喝杯咖啡,全過程就結束了。為了表示對來客的熱情歡迎和祝福,澳大利亞人往往會在飯後的水果布丁中放進一些錢幣。這些錢幣有一分、兩分、五分、壹角等,誰吃到的錢幣多,就預示著誰的運氣好。
澳大利亞人喜歡吃烤肉,許多家庭備有烤爐,因此,有時澳大利亞朋友會請客人到家裏吃烤肉。如果澳大利亞朋友邀請你去他家吃飯,而你和這位朋友及其他客人很熟悉,平時又不很講究禮儀,那麼穿著就可不必太嚴肅,否則一定要著西裝係領帶,這是西方的一種禮貌風俗。吃飯時,要注意西方的餐桌禮儀。第二天,應該給主人打個電話或寄一張明信片,表示感謝和對昨夜晚餐的欣賞。
四、習俗禁忌
金合歡花和桉樹,是澳大利亞人最喜歡的植物,它們分別是澳大利亞的國花和國樹。他們最喜歡的動物是袋鼠和琴鳥。前者被視為澳大利亞大陸最早的主人,後者是澳大利亞的國鳥。他們不喜歡兔子,認為兔子是一種不吉利的動物。他們對“13”“666”“星期五”反感至極。
初次見麵不要直接詢問個人問題,如年齡、婚姻、收入等。特別不要問原國籍的問題。澳大利亞人還有個特殊的禮貌習俗,他們乘出租車時,習慣與司機並排而坐,即使是夫婦同時乘車,通常也要由丈夫在前麵與司機並排而坐,妻子獨自居後排。他們認為這樣才是對司機的尊重,否則會被認為失禮。
澳大利亞人時間觀念非常強,有準時赴約的良好習慣。
澳大利亞不流行小費,但服務人員如果為你提供了額外的服務,可給適當的小費,數目不宜多。到商店裏買東西不要討價還價。坐車不係安全帶是違法的,小孩也要係安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