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認為大海深處是一座美麗的龍宮。小說《西遊記》裏就有這種描述。美猴王孫悟空為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從東海龍王那裏借來鎮海之寶——金箍棒做武器。這個故事美麗動人,人們都知道。但是,小說傳說中的龍宮和龍是不存在的。傳說中的龍,那隻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種動物。
那麼,海洋中真的就沒有過龍嗎?回答是十分否定的。在地球上的中生代時期(在距今兩億年至7000萬年之前)當時的陸地上生活著形形色色的恐龍。在那溫暖廣闊的海洋裏,同樣也有龍的存在。隻是它們不像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的龍罷了。這些龍的名字是:
魚龍、蛇頸龍、滄龍、幻龍和盾齒龍。這些龍有的體態巨大,有的體型較小,但都屬爬行動物類。它們是那個時期海洋的真正統治者。事實上,這些生活在海洋中的龍,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恐龍,隻是因為它們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又都是爬行動物,所以,古生物學家給它們起了個龍的名字。嚴格地講,海洋中的龍隻能算是陸地恐龍的遠房親戚。
魚龍離今天較為久遠。人們發現在距今2.3億年前的遠古海洋裏,就已經有魚龍了。在我國生產茅台酒的貴州省茅台地區,我國地質學家和古生物學家,就發現了原始的魚龍——混魚龍。混魚龍頭長,脖子短,其身體很像現在的海豚。這種魚龍個頭較小,從目前的發掘看,它是魚龍家族中最小的一類。體長不到1米,最長的也隻有兩米多。混魚龍是遊泳潛水的好手。它的四肢已變成善於遊泳的鰭腳,流線型的體形,加上它有力的四個鰭腳,可以想象到,它在追捕魚類和其他動物時一定非常之迅速。科學工作者告訴我們:魚龍是肉食動物,它是以海洋中的魚類、蚌類或其他脊椎動物為食的。
那時的海洋裏,還生活著一種短頭魚龍。它的頭短而粗,嘴裏長著幾排像紐扣似的牙。堅硬的牙齒告訴我們,它生活在海底,主要食物是吃海底的軟體動物。在它饑餓需要進食的時候,通過靈巧的鰭腳,把帶有硬殼的貝類送入口中,再用那紐扣般的利齒,將貝類的殼壓碎,再把裏麵鮮嫩的肉一口口吞到肚子裏。短頭魚龍頭雖然小,但是,個頭不小。它的四肢比同時代的其他同類要長許多。有的短頭魚龍身長竟能達到10~14米。比起混魚龍來說,它真是個“彪形大漢”了。
在魚龍家族中最常見的,最有代表性的是真魚龍。真魚龍生活在1.5億年前的古海洋之中。它的身體為流線型,皮膚裸露,非常適於在海水中遊泳。它長長的腦袋,鼻孔長在頭的上方,嘴裏長滿了又大又尖的牙齒。今天,人們發現最多的達200多個。真魚龍有兩隻大眼睛,還長著一種叫鞏膜環的保護眼睛的結構。這說明,真魚龍的視力很強。從已複原的真魚龍生理結構判斷,真魚龍的聽力,明顯好於其他爬行動物。難怪有人誇它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海中霸王呢!那麼,魚龍是怎樣在大海中遨遊的呢?是像魚?還是像海豚?科學家們告訴我們,它在海水中遊泳更像現代的企鵝。
幾年之前,在英國一個地下采石場裏,人們發現了一些魚龍化石,有脖子、前肢和尾巴。經過專家仔細研究,發現魚龍是用前肢做“定向舵”,用大尾巴做推進器的。如果它想緩慢遊動時,就用兩個前肢劃水。如果要快速劃水前進,就使勁搖動大尾巴,像箭一樣劃過水麵,飛馳而去。其動作和今天的企鵝差不多。
平靜的海麵,微微泛起波紋。隻見一個小腦袋露出了海麵,緊接著是一個細長的脖子。它遊向岸邊,爬上岸邊岩石。隻是它身子又扁又平,長長的身體;四肢像海豹一樣,鰭腳又寬又有力。就是憑著這有力的四肢,它輕輕地爬上岩石。這怪模怪樣的醜家夥是誰呢?它是海洋裏的又一霸主——蛇頸龍。看它的樣子就知它來者不善,它是個十分凶殘的肉食者,它不僅吃魚類,有時還能捉住俯衝到海麵下捕食的翼龍呢!蛇頸龍在地球上一直生活了1.1億多年。在世界許多海洋和大湖裏都留下了它們的身影。
它們和最後一批恐龍一起,在距今6500萬年時神秘地絕滅了。然而,科學家們看到那一具具出土的蛇頸龍化石,想象著它當年的樣子說:“看它那古怪的樣子多像一條大蛇穿在一隻烏龜身體內。”
海裏的“龍”早已在久遠的過去就消失了。盡管人們傳說中的“龍”,和遠古海洋中曾經生活了億萬年的魚龍,並非是一回事。但是,傳說中的龍也好,魚龍也好,它們都在我們人類社會生活中留下了深深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