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3章 為什麼海水鹹而海魚不鹹(1 / 1)

人人都知道,海水是鹹的,這是因為海水裏有鹽,如果舀一口海水嚐嚐,你就會發現,這種水又鹹又苦,是沒法喝的。出海航行的船隻,不管是貨船還是漁船,啟航前都要在船上準備下大量的淡水,也是河水或靠打井取用地下水;有些小島上沒有水井,就要用船從大陸上運水來。

到海邊去過的人,都會有這樣的親身體驗:如果在海水裏遊泳,上岸後,身上的水幹了,皮膚上會出現一層白霜;如果衣服被海水浸泡了,幹了以後也會出現一圈一圈泛著白色的道道。這是海水裏的鹽結晶出來的。我國沿海有不少鹽場,把海水引進鹽田,經過自然蒸發,海水濃度增加,會出現厚厚一層白花花的鹽。我們平常吃的精製的食鹽,就是用這種海鹽提煉加工製作出來的。海水中有大量的鹽,據測算,一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各種鹽類3000多萬噸。其中最多的是氯化鈉,也就是食鹽,大約有2700萬噸,占87%;其他鹽類主要有氯化鎂,320萬噸;碳酸鎂220萬噸;硫酸鎂120萬噸;還含有鉀、碘、鈉、溴等各種元素的其他鹽類。

氯化鎂是點豆腐用的鹵水的主要成分,味道是苦的;食鹽(氯化鈉)是鹹的。這兩種鹽占了海水所含鹽類的絕大部分。所以海水喝起來就又鹹又苦了,住在海邊的人或出海航行的船隻,雖然守著水,可是不能喝。海水裏這麼多的鹽是哪來的呢?是陸地上的江河通過流水給它帶來的。降落到地麵的雨水,向低處彙聚,形成溪流,又彙入江河;一部分水穿過各種地層滲入地下,成為地下水,地下水在某些地段又會冒出地麵再次流進江河,最後都流進大海。水在流動過程中,要流經許多地區,遇到各種各樣的的岩石,水裏也就溶解了各種鹽類。這些鹽分都被江河裏的水帶進了大海。

海水不停地蒸發,海水中鹽的濃度就越來越高。海洋形成已經有幾十萬萬年了,海水中含有這麼多鹽也就不奇怪了。一些和海洋不相通的內陸湖泊的水也是鹹的,道理也是一樣。這些內陸湖往往在炎熱幹燥的地區,蒸發非常強烈,蒸發量遠遠超過補充的水量。於是,那裏一些內陸湖泊的含鹽量達23%到25%,就是說50千克水裏就有11.5~12.5千克鹽,因為含鹽量太高,湖水的比重大於人體的比重,所以跳進湖裏,人會漂浮在水麵上,不會遊泳的人也不會淹死。

我國四川自貢一帶出產的井鹽,是通過鹽井從地下汲取出的鹽鹵水製成的,這種鹽鹵水就是古代內陸湖泊留下來的鹽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掌握了淡化海水的技術,使海水也能夠供人吃用,研究了各種使海水淡化的裝置,但是由於成本太貴,還不能廣泛應用。1958年,我國用自己設計製造的海水淡化裝置建造的西沙海水淡化站,已經在西沙群島的永興島建成,日產淡水200噸,西沙人民已經用上了經過淡化處理的海水。進一步探討,也許有人要問:既然海水中鹽類的濃度比魚類血液和體液內鹽分的濃度高得多,那麼,海水中鹽分就要通過魚體皮膚不斷滲入,魚豈不是要因鹽分積累而被醃成鹹魚了嗎?但實際上魚不但沒有被醃成鹹魚,而且在魚體內的鹽分也沒有增加,依然自由自在地在海裏生息遊玩。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海洋魚類具有很強的排鹽能力,它們除了從腎排掉一小部分鹽分外,還有專門的排鹽器官,即位於鰓片中的“泌氯細胞”來執行這一功能。“泌氯細胞”好比一個淡化車間,能使海水淡化,其效率之高也使人歎服。海洋中還有一些魚類,如鯊魚,它們不像魚類那樣喝水,卻有能保持體內外滲平衡的本領。這是因為它們的血液中含有很多尿素的緣故,如鯊魚類含有2%~2.6%,鰩魚類含有1.4%~2.0%,它們體內液體的鹽分濃度反比海水高,於是,迫使它們以排尿的方式,排除滲入體內多餘的水分。所以人們在吃鯊魚的時候,覺得有一股刺鼻的“尿素”味,就是因為在這些魚體內含有尿素,這也是海員為什麼不吃鯊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