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沉船之謎(1 / 2)

斷為兩截、躺在海底鏽蝕已有大半個世紀之久的“泰坦尼克”號,似乎又活了過來。這艘白星級郵船在1912年的處女航中因撞上冰山而沉沒,奪去了1500餘名乘客的生命。它的故事曾在書報、電影上廣為傳揚,還寫進了詩詞、歌曲。今天,傳說突然變成了現實;世界上成千上萬的人們,從電視錄像和照片上見到了這一當年輝煌成就的遺骸,感受了它昔日的碩大無比和現時的陰森寂寥。人們跟隨深海潛水船“阿爾文”號和遠距離操縱潛水裝置“小傑遜”,巡視了這艘豪華郵輪的殘骸。看到絕望的乘客和船員曾扶持的那些欄杆,不禁又浮現出70多年前那個漆黑夜晚,這艘巨輪滑向深海的情景。在北大西洋12000千多英尺深處拍攝的這2分鍾錄像和9幅照片,僅是持續12天的探測中獲得的60個小時的錄像帶和6萬張照片中很小的一部分。美國伍茲霍爾海洋地理研究所的地質學家巴拉特,帶領了一個小組找到了“泰坦尼克”號。敘述這一海底探險的壯舉時,巴拉特透露了一些驚人的新情況。他的深海探測船並沒有發現傳說中冰山擦過時形成的3百英尺的大裂口。他認為冰山的撞擊使船板翹裂,從而造成了海水的湧入。

“泰坦尼克”號在1985年9月的重新發現要歸功於高技術的運用。

在此之前,法國的“西南風”號已在一個150平方海裏的區域內用聲呐裝置像“刈草坪”似的搜索了22天。在尋遍80%的區域未發現蹤跡後,美國海軍考察船“諾爾”號上由巴拉特帶領的小組,在3個法國科學家的參與下用一台拖在船後沉入12500英尺深處的聲呐——攝像裝置,繼續搜索餘下的地區。9月1日清晨,船上的廚子叫醒了巴拉特,讓他到控製中心去。

當他在屏幕上看到一隻形似鍋爐的圖像時,大叫了起來:“就是它!”在發現鍋爐之後,他們用類似於深海漁船一般使用的回聲探測器找到了船的主體部分。然後,根據衛星導航係統確定了“泰坦尼克”號沉沒地點的經度和緯度。對“泰坦尼克”號的探測雖然吸引著全世界的注意,但它隻不過是目前正在進行的眾多海底探測之一。

就在伍茲霍爾科學家研究照片的當時,另一艘更為古老的船隻正在逐步地袒露它的秘密。距土耳其卡斯城的烏魯布倫角不足一海裏的海上,探測船“維拉鬆”號的3名潛水員跳進了地中海。他們是得克薩斯A&N公司海洋考古所的巴思小分隊成員,兩年來該所與土耳其組成聯合工作隊,一起打撈一艘3400多年前沉沒的木船。該船是1982年發現的,當時一個土耳其的海綿采集者揀到了該船所載的一些物品。

腰間綁著24磅的重物,潛水員隻需幾分鍾就可到達145至170英尺深處木船殘骸躺著的傾斜海床。但時間是很寶貴的;在這深度,潛水員每次隻能工作15分鍾,待長了會得氮麻痹:在深海壓力下,血液會吸收過量的氮氣,引起一種使潛水員反應遲鈍的昏暈,“就像剛剛灌下三杯馬提尼酒似的”。在幾分鍾內,潛水員發現了一些首飾、水晶珠子、箭鏃和陶罐,將它們放進一個塑料盛器。每發現一件物品,他們就在那個地方插上一個標記,並測量一下與基準點的距離,這樣考古學家將來就可以準確地畫出分布圖來。

這艘船的來曆還不清楚,但它裝滿了貨物,有青銅器、錫器、玻璃器皿、黃金、水晶、武器和用陶罐裝著的零星物品——土耳其博德魯姆海底考古博物館的副館長葉爾的士稱它為“浮動超級市場”。巴思的副手、考古學家普賴克認為“它提供了公元前1400年時此地區居民的許多新情況”。例如玻璃的發現表明這一地區工匠生產玻璃的時間遠早於原先估計。這隻船本身也是一個豐富的寶藏,巴思說:“它使我們對造船技術的認識,往前推了1000年。”處於地球另一麵的南太平洋上,一夥海洋考古學家正在所羅門群島的瓦尼科羅島近海緊張工作。距海岸兩海裏處,18世紀法國最偉大的航海家佩魯斯伯爵的旗艦“波索爾”號和伴隨它的快速帆船“阿斯特雷勃”號沉沒在水下。路易十六在1785年派遣佩魯斯出航太平洋,期望他的發現能與英國探險家科克船長的一見高低。8年後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時,據說他還在打聽:“有佩魯斯的消息嗎?”每天早晨,潛水員乘充氣皮艇去沉船現場。下午返航時,他們總能帶回不少物品,例如皮靴、中國陶瓷、玻璃項鏈等等。考古學家斯萊齊的珍貴發現是一塊刻有“皇家”字樣的黃銅頭盔護板,他說:“對我來說,它的價值勝過一箱鑽石和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