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海底寶藏的追逐開始於1954年,當時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登了一篇文章,題為《漁民發現了兩千年前的希臘船隻》。作者是法國的科斯托,他曾參與發明了水下呼吸器,並用它在地中海打撈了一艘沉船。1959年,科斯托發明了第一艘用蓄電池驅動的潛水器,可以乘兩個人潛到1000英尺的深處。
但是促進多用途潛水器發展的動力,來自一場災難事故。1963年,美國海軍的一艘全新的核動力潛艇“長尾鯊”號在卡德角以東處沉沒。一年半之後,海軍的搜索組才乘坐深海潛水器“特裏亞斯持”Ⅱ號在8400英尺的深處發現了它。“特裏亞斯特”Ⅱ號雖然能潛得很深,但它隻不過是一個從母船上放下去的圓形耐壓艙,並不能救援潛水艇或打撈沉船。
海軍認為還需要有能在水深750英尺以下自由活動的深海潛水艇和遠距離操縱的潛水裝置。到1964年,美國海軍造成了“阿爾文”號潛水艇,能攜帶3名乘員潛至6000英尺深處,用機械手揀取物品,而後,“阿爾文”號又添了第二隻機械手和一個新的抗壓層,使它能潛至13000多英尺的深度。在“泰坦尼克”號探測中的出色表演,僅是這一小型潛水艇近兩千次深潛任務之一。1966年,一架攜帶氫彈的B-52轟炸機相撞失事,一顆氫彈沉入地中海海底。“阿爾文”號找到了它,並將它撈了上來。
近年來加入“阿爾文”號行列的還有數十種其他載入的深潛水艇,其中多數是美國和法國製造的。潛得最深的要數美國海軍的“海崖”號,它能載3名乘員潛至兩萬英尺深處,“海崖”號將執行調查加利福尼亞和俄勒岡附近的戈達海底山脈的任務。“小傑遜”在“泰坦尼克”號探測中的作用,使人們對遠距離操縱的潛水裝置刮目相看。它們不僅補充了有人操縱潛水艇的不足,而且可望在許多場合取而代之。這種裝置在1973年石油危機之後變得盛行起來,許多石油公司用它們來探測海底石油。先進的遠距離操縱裝置“吉米尼”在打撈“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殘骸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1985年,美國的另兩台先進的遠距離操縱裝置“甲殼蟲”一號與“甲殼蟲”二號,參與了在北大西洋中尋找6月23日墜落的印度航空公司182航班的波音747飛機。“甲殼蟲”一號在6700英尺深處找到並打撈起該機的“黑盒子”;“甲殼蟲”二號則確定了飛機殘骸的位置並照了相。它們所取得的結果使專家認定,飛機的墜落是由於前行李艙在空中被炸彈炸裂所致。還有更為先進的這類裝置正在製造之中。聖地亞哥水下產品公司將上市一種重量僅56磅的裝置,它有可上下左右轉動的彩色電視攝像機,能潛至300多英尺的深度。該公司的經理說:“你可以將它放在汽車行李艙中,開到所要去的地方,然後拋入水中。”這種趨勢使找寶者歡欣鼓舞,並使富於進取心的業餘愛好者也可以試著打撈近海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