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湛藍澄碧,深邃無比。它覆蓋著地球約2/3的表麵積,蘊藏世間無數的奧秘。人類的許多發現正是從這裏開始的。
1915年,奧地利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發表了專著《海陸的起源》,以全新的理論、確切的證據係統地闡述了海陸的起源,科學地解釋了今日的海陸分布,並預測了日後海陸的變化。這一專著推翻了傳統的地殼以升降運動為主的“槽台說”,使人耳目一新。然而,限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魏格納對於海底世界不甚了解,不能提出令人信服的大陸漂移力源。1930年當他第5次考察格陵蘭不幸遇難後,這一學說逐漸被人遺忘了。
20世紀60年代,海洋科學的迅猛進展使得科學家們得以透過厚厚的蔚藍色的海水麵紗,清晰地一睹大海底部的全貌。他們驚喜地發現:地幔物質不斷從大洋中脊的裂穀中噴溢,致使海底緩緩擴張,海底的擴張推動著大陸的漂移。魏格納當年煞費苦心尋找的大陸漂移的動力真諦原來深深地藏在海洋深處,於是擱淺的大陸漂移說重又啟航了,一個嶄新的大地構造學說——板塊構造論應運而生。板塊構造把整個地球外殼分成7個主要板塊(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納茲卡板塊),它們由較輕的矽鋁物質組成,像木板似的浮在地球的地幔上,互相擠壓、碰撞、排斥。造成了今日地球上雄偉的山川、湖、海。這一學說目前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可,並認為是“當代地球科學中激動人心的前沿,地殼運動的最好模型”。
板塊構造學說也有其不足之處,其一是目前還無法深入地殼之下,采取地幔物質,一睹地幔對流的情景;其二是海底的變化、構造還有待於深入研究。為了進一步發展這一新的大地構造學說,科學家們熱衷於海底深鑽。擱置已久的“莫霍洛維奇鑽探計劃”(鑽透地殼,深入到地幔層之中)重新執行,1968年8月至1981年10月為執行“國際深海鑽探計劃”,曾利用萬噸級的“格洛瑪·挑戰者”號考察船進行了大規模深海鑽探工作。
同時深海考察也有新的進展。1971年到1974年執行“法美中大西洋聯合研究計劃”時,法國和美國動用了“阿爾文”號、“西安納”號和“阿基米德”號三隻深潛器,有200多位科學家參加了考察,潛入深達2500米的大洋底部,直接觀察大洋裂穀中正在發生的各種地質過程,並取得了大量鼓舞人心的資料,為豐富和發展地質學理論提供了新證據。
盡管如此,人類對深藏在數千、上萬米深海水底下的世界,畢竟了解得還很有限,甚至還不如對月球表麵詳盡。最近,利用地球資源衛星和海洋衛星從太空窺測大洋深處,又給這方麵的研究辟出了一條蹊徑。美國地球物理學家皮爾·赫克斯皮在這一領域裏取得了重大成就,1982年,在美國紐約拉蒙特——多爾蒂地質觀測站工作的皮爾·赫克斯皮把“海神”海洋地球衛星的遙測數據輸入24台電子計算機,日夜工作了整整18個月,終於將數據變換成了一幅幅清晰的洋底地形圖。赫克斯皮的這一作圖新技術徹底改變了地圖符號的作用,他用數據作出的圖甚至比船舶實地測量的圖像還清晰。在他製作的海底圖上,海水好像被巨龍吸去了一樣,人們可以看到大洋深處也和陸地一樣,有高聳的山脈,深長的裂穀,綿亙的斷層帶,延續不絕的海底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