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14日,北美的阿爾杜卡巴火山突然噴發,濃煙滾滾,溢出了大量熔岩。一個星期以後,人們經過測量發現,遙遙相對的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之間的距離增加了1米,也就是說,紅海在7天中又擴大了1米。紅海是個奇特的海。它不僅在緩慢地擴張著,而且有幾處水溫特別高,達50多攝氏度;紅海海底又富集著特別豐富的高品位金屬礦床。這些現象長期以來沒有得到科學的解釋,被稱為紅海之謎。
紅海之謎在20世紀60年代才有了端倪。海洋地質學家解釋說,紅海之謎在於海底有著一係列“熱洞”。在對全世界海洋洋底經過詳細測量之後,科學家發現大洋底像陸上一樣有高山深穀,起伏平平。在大洋洋底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條長75000多公裏,寬960公裏以上的巨大山係縱貫全球大洋,科學家把這條海底山係稱作“大洋中脊”,狹長的紅海正被大洋中脊穿過。沿著大洋中脊的頂部,還分布著一條縱向的斷裂帶,裂穀寬約達13~48公裏,狹窄的也有900~1200米。科學家通過水文測量還發現,在裂穀中部附近的海水溫度特別高,好像底下有座鍋爐在不斷地燒,人們形象地稱它為“熱洞”。科學家認為,正是熱洞中不斷湧出的地幔物質加熱了海水,生成了礦藏,推擠著洋底不斷向兩邊擴張。
1974年,法美開始聯合執行大洋中部水下研究計劃。考察計劃的第一個目標就是到類似紅海海底的亞速爾群島西南的124公裏的大西洋中脊裂穀帶去考察。
乘坐深潛器的科學家們沿著大洋中脊移向裂穀,在噴吐著熾熱岩漿的“熱洞”旁,親眼看到了裂穀正在緩慢張裂的情景。“熱洞”周圍的水溫特別高,美國地質學家巴爾特把潛水器的溫度探測計放在“熱洞”附近的熱水噴泉中,深潛器艙內指示儀上的指針超過了華氏650℃的最高刻度,溫度計因超量程而熔化了。事後確認水溫達華氏1000°左右(538℃左右)。
由於“熱洞”周圍的海水高溫造成了別具一格的海底地貌,一般情況下,岩漿噴出之後,一遇到冰冷的海水就迅速凝結,形成鱗莖狀的枕形玄武岩塊,而“熱洞”附近噴出的岩漿在過熱的海水中渦動、盤旋,緩慢地冷卻,形成了特殊的海底熔岩糊。
法國地質學家肖克羅內詳細地考察了海底撕裂的過程。他把海底擴張形象地比做以兩端拉長的一塊軟糖,那個被越拉越薄的地方,成了中間低窪區,最後破裂,而岩漿就從這裏噴出,並把海底向兩邊推開。海底就這樣慢慢地擴張著。根據美國“雙子星號”宇宙飛船測量,我們已經知道了紅海的擴張速度是每年2厘米。海洋科學家們的海底考察不僅解決了紅海擴張之謎,而且在海底裂穀附近意外地發現了奇異的生物群落和噴吐著黑色礦物質“濃煙”的“煙囪”。過去一向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靠太陽光維持的。有了陽光,植物才能生長,有了植物,才能養活以植物為食的動物以至肉食動物。1977年2月,當科學家們乘坐“阿爾文”號深潛器在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水下裂穀附近考察時,卻竟然在通常不大有生物的深度發現了一個不依賴陽光的獨特的生態係統。在海底的某些區域,水溫出奇地高,那裏聚集著巨貝,還有蠕蟲、蟹和其他生物,形成了一個“綠洲”。可惜由於生物學家沒有參加這次考察,研究工作沒有深入下去。
1978年,法國、美國和墨西哥的科學家們又在加裏福尼亞灣口北緯21°的東太平洋裂穀帶一些休眠了的海底噴泉口找到了死的巨蛤,這些巨蛤與1977年在加拉帕戈斯地區找到的大致相同。新的發現表明,水下生物群落的存在與海底的熱噴泉有關,熱噴泉一旦停噴,海底綠洲也就跟著消失。
1979年,科學家們重新大陸架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大陸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麵下約650 尺,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架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架延伸至離岸約50 裏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架卻寬達800 裏,遠伸入北極海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