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釋義]百尺竿頭:百尺高竿的頂端,佛教用來比喻道行修養達到極高境界。後比喻即使有了極高成就,還要繼續努力,更求上進。
[出處]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招賢大師》
[同義]再接再厲
[例句]小明考上了理想的大學,爸爸勉勵他不要滿足,而應該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故事]故事發生在宋朝時期,當時在長沙有位名叫景岑的高僧,據說他對佛法十分精通,且造詣頗深,又因他身居招賢寺,因此人們都尊敬地幣爾他為“招賢大師”。
招賢大師由於在佛學方麵有很高的造詣,因此,時常到各地去傳道講經。
有一天,招賢大師應邀到一座佛寺講經,由於他的名氣很大,因此慕名而來的人很多。大師講得深入淺出,娓娓動聽,令昕的人頗受感染,整個法堂內,除了大師的聲音之外,可以說是一片寂靜。
招賢大師講經完畢之後,寺中一名僧人突然站起來,恭敬地給招賢大師行了一個禮,然後提出了幾個問題,並請求大師給予解答,大師也非常鄭重地還了禮,就慢慢地作答起來。當那個僧人聽到不明白的地方時,又向招賢大師提出疑問。於是他們兩個人一問一答,氣氛顯得親切自然。
而其他的聽講人卻發現,他們兩個人談論的問題是關於佛教最高的境界一十方世界的問題。為了說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招賢大師當場出示了一份偈帖。所謂偈帖,就是佛教中記載唱詞的本子。隻見大師指著上麵的一段文字念唱道: “百丈竿頭不動人,雖然得入末為真,百丈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 “百丈的竹竿並不算高,尚需要更進一步,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一個成語的出處即在於此。後人用這則成語來比喻不滿足於自己取得的成就,要繼續努力,更求上進,不斷攀登高峰。
)2.半途而廢
[釋義]途:道路;廢:停止。半道上停止。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堅持到底。
[出處]南朝·宋·範曄《後漢書·列女傳》
[同義]有始無終
[反義]持之以恒堅持不懈
[例句]從小父親就教導我,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終,千萬不能半途而廢,否則將一事無成。
[故事]樂羊子是東漢人,他的妻子是一個溫柔賢惠的女子,既心靈手巧、勤勞幹練,又深明大義,她的品行操守贏得人們的一致好評。
有一次樂羊子在路上抬到了一塊金子,十分高興地帶回家向妻子炫耀,妻子看了看,語重心長地對樂羊子說: “我聽說有誌者不飲盜泉之水,不食嗟來之食,你是有知識和道德修養的人,怎麼能要拾來的東西昵?”樂羊子聽後十分羞愧,對妻子敬佩不已,自愧不如,於是把金子又放回原處,並決定去遠方求學。
一年以後,樂羊子突然回到家裏。妻子正在織布,看到他又驚又喜,便問他: “你去遠方求學,想不到這麼快就學成歸來了。”樂羊子一笑,回答說: “學業並沒有學完,隻因非常思念你,就回來了。”妻子聽完臉上的笑容漸漸失去,她隨手拿起一把剪刀,走到織布機前,把織布機上的絲線全部剪斷了,然後回頭對樂羊子說:“你看這匹織好的布。我養蠶作繭,用繭作原料抽出絲來,再用織機一條絲一條絲地編織起來,日積月累才能織成這一寸、一尺、一丈、一匹的布,這是一件多麼不易的事啊!可是剛才我把機上的絲剪斷了,那麼我以前所織的就全廢了。”樂羊子似乎明白了妻子的苦心,於是妻子又說: “你讀書不也是這個道理嗎?隻有日日夜夜連續不斷地努力才能完成學業,如果半途而廢,就會像這剪斷的絲一樣。”
樂羊子聽後十分感動,為自己有這樣一個深明事理的妻子而慶幸,於是第二天便又離家繼續求學去了,這一次直到七年後,學成了方才回家。
)3.賓至如歸
[釋義]人來到這裏,好像回到家裏一樣。形容主人待客周到、熱情。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同義]親如家人
[反義]視同路人
[例句]這裏機場的服務非常熱情,使寂寞的旅客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故事]春秋時期,鄭國有個大夫名叫公孫僑,他為人正直,又很機智聰明。鄭國的國君非常賞識他。
有一次,公孫僑奉鄭簡公之命出使晉國,並帶去了許多禮物。因為鄭國是個小國,晉平公根本沒把公孫僑放在眼裏,就借口為魯國國喪致衷,把他們留在使者住的賓館裏不管。公孫僑帶來的禮物因為沒人管,也隻好放在馬棚裏。
受到)令遇的公孫僑非常氣憤,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命令隨從人員把晉國驛館的所有圍牆全部拆掉,然後把馬車趕進圍牆裏邊,把帶來的禮物一樣一樣地安放在大殿裏。
晉國的大夫士文伯看見後,大吃一驚,就來責備公孫僑說:“晉國治安不好,為了保證使者們的安全,我們才修了這麼高的牆,現在你把圍牆拆掉了,使者們遇到危險怎麼辦?”
公孫僑理直氣壯地回答說:“我們鄭國是一個小國,需要向大國進獻貢品,這一點我們非常了解,這一次我們帶來了許多從本國搜羅的禮物。本想會受到歡迎,卻沒想到你們國君連會見我們的時間都沒有。”公孫僑又指了指禮物說: “這些禮物我們無法送出,也不能讓它們被日曬雨淋吧,萬一發黴了,我們小國的罪名不是更重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