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這裏,公孫僑表情更加嚴肅,他說: “昔日晉文公作霸主的時候,自己住的宮室低矮簡陋,接待諸侯的驛館卻高大漂亮。每次賓客到達的時候,歡迎的場麵熱烈異常,而且照顧賓客可謂無微不至,使賓客們來到這裏就像回到家裏一樣,而現在情況卻正好相反,你們的宮室綿延數裏,接待來賓的使館卻簡陋得連裝禮物的馬車都趕不進去。馬車又不能翻牆,所以我們隻好把牆拆了,否則,禮物丟失了,誰負責啊?”
士文伯把這件事轉告給晉平公,晉平公聽了很慚愧,於是馬上接見了公孫僑,並設宴隆重地招待了他們。
)4.病人膏肓
[釋義]膏肓:我國古代醫學上把心尖脂肪叫膏,心髒和膈膜之間的地方叫肓,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形容病情已經到了無法醫治的程度。也比喻事情危急,已不可挽救。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
[同義]不可救藥行將就市
[例句]由於父親已病入膏肓,這個家裏的所有人都無精打采,茶飯不思。
[故事]春秋時期,晉景公得了重病,身體一日不如一日,隻能終日躺在床上。他派人四處求醫問藥也不見效。
後來,有人告訴景公說,秦國有一個很高明的醫生,通曉百病,藥到病除,景公便專程派人去請。
晉景公躺在床上耐心地等待醫生的到來。有一天他望著床上的帳子便迷迷糊糊地睡著了,恍惚中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兩個六七歲的小孩,圍在他身邊,他讓這兩個小孩離開,他們卻不聽,還悄悄地說話。一個小孩說: “聽說那個高明的醫生很快就要到了,這回我們可在劫難逃了,我們快點想辦法躲起來吧。”另一個小孩卻說: “別擔心,沒有什麼可怕的,我有一個絕好的去處,保證讓神仙也對我們無可奈何。我們就躲到肓的上麵,膏的下麵。”這時候,景公便醒了。
不一會兒,有人來報說秦國的名醫到了,景公大喜,連忙派人把名醫請到了自己的臥室為自己看病。名醫進入景公的臥室,恭敬地見過禮後,便開始給景公看病。他先摸摸景公的額頭,又用手替他診脈,過了很久,醫生才微微搖了搖頭,然後語氣和綏地對景公說: “您得的是一種惡性疾病,已沒有治愈的方法了。原因就是您的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任何藥力都無法達到膏肓之處,我也無能為力了。”
晉景公聽了,心裏猛地一驚,立刻想起了他的那個夢,他想:醫生所說的話,果然驗證了自己剛才夢見的那兩個小孩的對話,便讓人準備了一份厚禮送給醫生。不久,晉景公就病死了。
)5.不得要領
[釋義]要領:要點,關鍵。比喻沒有抓到事物的要點和關鍵。
[出處]漢·司馬遷《史記·大宛列傳》
[反義]提綱挈領
[例句]他學習外語雖然很努力,但總是不得要領,所以成績總是不太好。
[故事]早在漢武帝剛即位的時候,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了酒杯。月氏人被趕跑,都對匈奴懷有強烈的仇恨。他們想攻打匈奴,但苦於沒有別國的援助。
當時,匈奴也屢次侵犯漢朝的疆土,掠奪漢朝的百姓,漢武帝也非常想消滅匈奴,聽了這些話,他便想要和月氏友好往來,聯合起來攻打匈奴。但是要到月氏就必須路過匈奴,沿途是非常危險的,於是漢武帝便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這時張騫應召願意出使。
不幸的是,張騫經過匈奴的時候,還是被抓住了,而且被扣留了十多年,可是在這十多年中,張騫始終不忘自己的使命,保持了高尚的氣節。
後來,張騫終於找到了逃離匈奴的機會,他便帶著隨從來到了大宛國。大宛國的國王早就聽說了漢朝的強大和富有,便想與漢朝往來,於是全心全意幫助張騫。最終,在大宛國國王的幫助下,張騫來到了月氏,但此時的月氏為了躲避匈奴的侵擾已向西遷移,並且占領了大夏國。此時的月氏物產豐富,人們過著豐衣足食、沒有外來侵略的生活。他們已經漸漸淡忘了仇恨,不想再向匈奴報仇了。
張騫在月氏住了一年多,在這一年多的日子裏,張騫始終沒有得到月氏人對共同抗擊匈奴的明確態度。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這件事時說: “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在毫無辦法的情況下,張騫不得不動身回國去了。
後人把“不得要領”這句成語引申為說話寫文章時抓不住要點或關鍵。
)6.不堪回首
[釋義]堪:能,可;回首:回頭,引申為回憶。不願意回憶過去痛苦的事情。形容境遇或思想發生了巨大變化之後對往事的感慨。
[出處]南唐·李煜《虞美人》
[例句]三十多年顛沛流離的困苦生活,令他不堪回首。
[故事]李煜是南唐的君主,世稱李後主,但他這個君主做得並不輕鬆:因為當時的宋朝建立者趙匡胤已經把目光投向了這個小王朝。
李煜在國家大事、領兵打仗方麵昏庸無能,但他在文學藝術方麵造詣很深,尤其在詩詞、賦曲方麵,堪稱典範,但他的作品大多離不開糜爛的宮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