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爭持不下,最後一起來到孝文帝那裏評理。孝文帝聽了他們的陳詞,見他們二人都是自己的近臣,不好評判是非,隻好說: “洛陽是我們的國都,你們雙方各有職責,自然應該把路分開,各走各的。從今以後,你們就分道揚鐮吧。”
)3.風馬牛不相及
[釋義]風:獸類雌雄相誘;及:碰到。牛、馬不同類,即使發情追逐,也到不了一起。比喻事物之間毫不相幹。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
[例句]他說的事跟你說的事風馬牛不相及,怎麼能相提並論呢?
[故事]春秋時期,齊國在齊桓公的治理下國力日益強大,曾一度成為霸主。魯國、宋國、衛國等小國都依附齊國,隻有楚國距離齊國既很遙遠,又是一個大國,所以沒有向齊國臣服。對此齊桓公很不滿,便決定聯台其他國家去討伐楚國。
楚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非常擔心,急忙派使者去和齊桓公談判,使者對桓公說:“您的齊國在北方,我們楚國在南方,兩國之間的距離是如此的遙遠,即使是公馬、母馬、公牛、母牛發情時相互追逐、狂奔,跑得再快再遠都不能越過邊境。可是齊軍卻要來占領楚國的土地,究竟為了什麼呢?”
齊國相國管仲說:“我們是以周天子名義親討伐楚國的,以前召康公就曾授予我們先君大公市又力,準許他征伐那些輕視周天子的諸侯。現在你們楚國根本就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裏,連天子祭祀用的包茅,你們也連續幾年都不進貢了,我們因此才要向楚國興師問罪。”
楚國使臣畏懼齊國的勢力,慌忙解釋說:“我們沒有如期的向天子進貢,是我們楚國的罪過,從此我們一定會改過,每年都會及時去朝拜天子,奉獻貢品,請齊國不要發兵了吧!”
齊國隻是想借著周天子的名義討伐楚國,實際上是為了自己能夠稱王稱霸,讓天下諸侯都臣服自己,所以不同意楚國的請求。楚國也是個大國,很有實力,見到齊國這麼欺負自己便決定不向齊國屈服,用武力抵禦齊國,就這樣,雙方一直僵持不下。最後,齊桓公見楚國威武不屈,耗下去也不是辦法,隻好同意訂立盟約。
)4.釜底抽薪
[釋義]釜:鍋;薪:紫草。從鍋底下抽出紫草。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出處]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
[同義]抽薪止沸
[反義]揚湯止沸
[例句]要解決吸毒這個問題,應釜底抽薪,徹底消滅毒品的種植和加工。
[故事]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東魏的實權掌握在丞相高歡手中,高歡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侯景,高歡對他很器重。有一次侯景向高歡請求,允許他帶3萬人馬去進攻梁朝,他將把梁武帝蕭衍生擒活捉。高歡給了他10萬軍隊,讓他鎮守河南。
侯景在去河南前,私下對高歡說:“為防止奸人詐騙,請您在寫給我的信中點上小點,用以區別真偽。”然後侯景才去上任。
高歡的兒子高澄與侯景有仇,後來高歡得了重病,將要死了。高澄就想在父親死之前奪回侯景的兵權,於是他便用高歡的名義寫信召侯景回來。侯景接到信後,發現上麵沒有小點,就懷疑有人要害他,所以找了個借口不回朝。第二年,高歡病死,侯景知道高澄一定不會放過自己,便下決心反叛東魏。他先是投降了西魏,將河南13個州的土地獻給了西魏,但自己仍把持著軍市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