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鑿壁偷光
[釋義]在牆上鑿開一個小孔,借鄰家的燈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出處]晉·葛洪《西京雜記》
[同義]囊螢映雪
[例句]古人鑿壁偷光的精神,激勵我們更加勤奮地讀書學習。
[故事]漢朝時,有一個十分有學問的人,名叫匡衡。說趕他刻苦讀書的事,是非常讓人敬佩的。
匡衡家祖祖輩輩務農,生活貧圃。匡衡小時候,家裏沒錢伊他讀書。稍大些匡衡就幫著大人做活,掙些錢維持生計。匡衡是個勤奮好學的人,在緊張的勞動之餘,慢慢地認識了許多字,漸漸能讀書了。匡衡從書中知道了許多新奇的事情,也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這使他越來越喜歡讀書了。
匡衡讀的書愈來愈多,可是他沒有錢去買書。怎麼辦呢?後來,他聽說附近的一個財主家裏藏有許多書,可是從不外借。小匡衡靈機一動,想出一個辦法。他來到這個財主家,對財主說:“我給你幹活,但不要工錢。”財主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匡衡也不隱瞞,說道: “我幹活是為了能讀到書,隻要主人家願意把收藏的書借給我看,就算是給我工錢了。”
財主答應了他的要求。匡衡十分高興,幹活之餘,就去讀書。可是隻有晚上才有充裕的時間讀書,而晚上讀書要點燈,可他沒錢買油,因此他很焦慮。
幸而他隔壁的人家很富,每晚都燈火通明。匡衡忽然發現從牆的縫隙裏透過來一點亮光,於是他就把自家的牆壁鑿了一個小洞,頓時,一縷燭光就透射進來。從此,他每天晚上就蹲在自家的那個小洞旁,借用射過來的燭光讀書,直到人家熄了燈,才去睡覺。他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匡衡以驚人的毅力博覽群書,最終成為一名學識淵博的大學者。後來,匡衡被漢文帝拜為丞相。
)2.枕戈待旦
[釋義]戈:兵器。枕著兵器等待天亮。形容殺敵報國心切,一刻也不鬆懈。
[出處]唐·房玄齡等《晉書·劉琨傳》
[反義]高枕無憂高枕而臥
[例句]邊防戰士鬥誌昂揚,枕戈待旦,誓死保衛祖國的邊疆。
[故事]在西晉動蕩不安的年代裏,出現了一位著名的人物劉琨。他出身於北方大族,性格豪爽,才能出眾。年輕時聰明好學,不僅寫得一手好詩,而且練出一身好武藝。他還很有抱負,立誌要為國家幹出一番事業。
他和祖逖是誌同道台的好朋友。他們性格相似,誌趣相投,感情非常好。為了報效國家,他們每天雞鳴而起,苦練武藝。
當時以長安為中心的中原地區,被匈奴占據,西晉大批士族被迫南遷。祖逖也和族人渡過黃河,南遷至淮河流域,劉琨則堅持留在北方。後來,祖逖先被朝廷任用,投身軍營,率北伐軍殺敵。在極端圃難的條件下,同占有絕對優勢的敵軍苦戰數年,終於收複了黃河北麵的大片失地,為國家立下大功,被封為鎮西將軍。 劉琨聽說祖逖立功的消息,非常激動也非常著急。他在給親屬寫信時說“我每天都枕著兵器躺在席上,一直等到天亮,滿心想報效朝廷,殺退敵兵,惟恐祖逖走在我前邊,不料他到底比我先建功立業了。”
在劉琨二十六歲的時候,朝廷任命他為並州刺史。當時晉陽鬧災荒,災民紛紛逃往南方,剩下的人口不足兩萬。賊寇也猖狂起來,經常劫道搶掠。劉琨招募一千多人,領他們到晉陽平定盜匪。然後又派人重新修造衙門、房屋,鼓勵百姓耕作土地。不久,晉陽災區的麵貌大有好轉,人口增多,又能昕到雞鳴狗叫聲了。
有一次,胡人的騎兵包圍了晉陽城。城裏軍隊少,沒有力量殺退胡兵,但劉琨並末慌亂。夜裏,他在城樓上吹起胡笳,邢笳聲使胡兵想起家鄉、懷念親人而流下了傷心的眼淚。天快亮時。他再次吹起胡笳,胡兵聽了再也不願打仗了,紛紛騎馬逃回家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