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日趨漂亮的汽車造型(1 / 2)

最早的汽車,看上去和馬車差不多,不同的是前麵安裝了發動機,人們稱它為馬車型汽車。這種車大多是敞篷的或裝有活動布篷,前麵和側麵都沒有車壁。所以戴上帽子和護目鏡的駕駛員也隻能避風而已。1908年,美國福特公司開始生產這類汽車的佼佼者——T型車。它結構精巧,結實耐用,容易駕駛,價格低廉。受到人們歡迎,成為最著名的馬車型汽車。

接著,福特公司又改進了T型車。新的T型車外形方方正正,就像一個大箱子,有固定的車頂,帶有窗子的車壁,這就是“箱型汽車”的開端。此後各大汽車公司都開始生產箱型汽車。但在1920年前後,T型福特車在數量上占有絕對優勢。美國人曾這樣形容過福特車數量之多:“你根本無法超過T型車,因為當你超過一輛時,馬上眼前又會出現另一輛T型車”。

隨著汽車的普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要求不斷提高車速。為提高車速,一方麵要加大發動機的功率,另一方麵要減小行車的阻力。為此,人們首先想到了要降低車身的高度,以減少空氣阻力。1900年,一般車高是27米,1910年已降到24米,1920年又降到19米,這個高度一直保持到30年代。這時人們發現,車身如果降得太低,會影響駕駛員的視野,乘客也會感到憋悶,於是轉而致力於增加發動機的功率。從此,先後出現了4缸、6缸,甚至8缸的發動機。由於發動機功率增大,體積也增大,車身的形狀亦隨之改變,出現了一種“長頭”的箱型汽車;這種車在30年代曾風行一時。有趣的是,箱型車有一個“遠親”,就是越野車。這種車的功率大,但它不求高速,有較高的底盤,四輪驅動,能較輕鬆地在崎嶇不平的地形上行駛,所以特別適用於野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深受軍人歡迎。最有名的是美國的吉普車。

箱型汽車的阻力還是太大,在前麵車窗、車頂,特別在車後,都會產生空氣渦流,大大影響了汽車的前進速度。為了解決空氣阻力問題,人們吸收了飛機設計的經驗,開始用風洞試驗來研究汽車的造型。結果發現,前圓後尖的形狀所產生的空氣阻力最小。根據這種氣動力學原理,1934年美國克萊斯勒公司研製出嶄新的流線型汽車——“氣流”牌。1937年福特公司推出了V8型車,其他汽車公司也先後推出了自己的流線型車。最有名的當屬德國“大眾”牌的甲殼蟲型車。德國傑出的汽車設計師波爾舍博士,從甲殼蟲的形狀受到啟發而設計出這種流線型車。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影響,這種車到1949年才投產。甲殼蟲車共生產了2000多萬輛,至今墨西哥、巴西等國仍有生產。作為一種曆史上最暢銷的車型,“甲殼蟲”在汽車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