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汽車上都配備了安全氣囊。有氣囊的汽車,也要係安全帶。有人統計過,隻用安全氣囊不用安全帶,發生撞車事故,保護率下降20%。如果安全氣囊與安全帶配合使用,在事故中可以保護乘員安全,保護率達46%,若是隻係安全帶,保護率為41%。
安全氣囊是安裝在汽車上的一種高技術安全裝置。裝上氣囊後,當汽車受到大於16千米/小時~32千米/小時的速度撞擊時,由一種叫傳感器的裝置感覺出這一撞擊,並發出信號,使點火裝置點火,而氮氣團體粒子釋放出氮氣,並立即充滿原來折疊著的氣袋,這個過程在千分之55秒~65秒內完成,保證汽車在還沒有被撞癟之前,膨脹起來的氣囊能夠墊在方向盤和司機之間,防止傷害司機。
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如果需要緊急製動,特別是在高速行駛時,若是踩急刹車,輪胎被抱死不轉或打滑,輪胎與地麵呈現滑動摩擦,這樣,幾乎沒有抓地力,製動性能很差。若是製動中輪子是滾動的,製動效果反而好。當製動時,若是把前輪抱死,汽車會失去轉向能力;若是後輪被抱死了,會出現甩尾或調頭,也就是跑偏側滑。特別是在路麵濕滑的情況下,更是危險。這時司機的駕駛方向盤也不能控製車的方向。資料表明,汽車側滑造成事故占交通事故的10%以上。
為了防止製動時把車輪抱死,而失去製動力甚至發生事故,汽車上采用了防抱死製動係統(ARS)。防抱死是1932年由一名叫維柰發明的。先是用在飛機上,後來才引用到汽車上。它的作用是,檢查出車輪有鎖死現象,立即就“點放”刹車片,消除鎖死現象,保持輪胎與地麵抓地力,並把抓地力保持最大;而且能保證駕駛員控製行車方向。
防抱死製動係統,有電子式和機械式的,電子式防抱死製動係統效果好。這種係統是由轉速傳感器、電腦和調製器組成的。當汽車輪子轉動時,傳感器能產生交變的信號,信號變化頻率與車速成正比。刹車時,電腦從傳感器獲得輪子轉速的信號,若是信號頻率降低太快,這說明刹車中輪子即將被抱死。於是電腦發出命令,使製動器油壓不增加,之後再使油壓減小點,接著再加點油壓。一秒鍾內多次重複這一係列動作,結果就能使輪子不被抱死。最好的防抱死製動係統是每個輪子各有一個。
德國的漢諾威交通事故研究組(由漢諾威教學醫院和柏林技術大學組成),分析182起交通事故,得出結論,若是采用防抱死製動係統,可避免71%的交通事故;若是發生交通事故,也可減少139%的物資損失和減少174%的人員傷亡。
汽車上的防抱死製動係統,技術完善、成本低,美國的小汽車,1990年僅有2%-5%上裝有防抱死製動係統。預計到2000年,90%的汽車會裝上防抱死製動係統。從1992年開始,德國斯圖加特市,ABS已成為轎車上的基本裝置。
汽車上的防抱死製動係統,從1975年在汽車上使用,到現在僅20多年,但已發展到第五代。現在的防抱死製動係統,結構緊湊、質量輕、成本隻有原來的2/3。現在的防抱死製動係統還有許多其它的性能,比如保證汽車穩定性、防側滑、防止加速打滑等。
防抱死製動係統的發展與應用將大大提高汽車的價值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