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立交橋暢想曲(1 / 1)

若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首都北京城市麵貌變化最大的是什麼,恐怕80%到過北京的人都會說:立交橋。

立交橋,是現代交通的產物。它是指不在一個平麵上的道路路口,將互相衝突的車流分別設置在不同高度的道路上,呈立體交叉形式,保證了車流互不幹擾,暢通無阻。

立交橋主要由三部分組成:立交橋、引道和坡道。立交橋是指從上麵跨越道路的跨路橋或是從下麵穿過道路的地道橋;引道是指道路與立交橋相接的橋頭路;坡道是指道路與立交橋下路麵連接的路段。

立交橋的類型有分離式和互通式兩種。

分離式立交橋是最簡單的立交橋。它僅修建立交橋,使直行的車流不受阻攔,但不能互相連通。而互通式立交橋,設有連接上下相交道路的匝道,各路車流可以通過匝道轉向行駛。這種互通式立交橋還分為完全互通式和部分互通式兩種。結構形式多種多樣,造型美觀,有二層、三層、四層,甚至五層,氣勢雄偉,是現代化城市一大景觀。如果在空中向下鳥瞰,更是賞心說目。

世界最早的立交橋要算1858年建於紐約中央公園的跨路橋了。人們可能會問:汽車誕生於1885年,那時既然還沒有汽車,幹嗎還建立交橋呢?原來是為了方便馬車的通行。到了1928年,美國新澤西州才建了世界上第一座現代化的苜宿葉式的立交橋,它屬於完全互通式的立交橋,一天24小時可通行62500輛汽車。它的出現,更加速了汽車時代的到來,以後隨著汽車數量的增多,高速公路的發展與城市交通的現代化,立交橋風行世界。

前蘇聯在60~70年代,在莫斯科修建了60多座立交橋,僅在花園環路上就建了19座。法國巴黎於1980年修建了9座立交橋。美國華盛頓外環路,全長115千米,連接所有的道路,全部采用立體交叉。

我國的立交橋最早出現於廣州,那是1963年建成的。而北京出現立交橋是70年代的事,在1979年以前,隻有複興門、阜城門、建國門3座立交橋。而現今,截至1994年底,全市已有立交橋166座,居全國之冠。

北京立交橋是與主要道路工程相配套而建設起來的。眾所周知的二環路,是北京拆除舊城牆建設環線地鐵而出現的。全路長237千米,沿路有20座立交橋。其中的玉蜒橋蔚為壯觀,猶如一隻巨大的蜻蜒落在河岸,展翅欲飛。這座立交橋包括跨線主橋和10餘座匝道橋、通道橋、地道橋及雙層跨河橋,是三層互通式立交橋。

北京三環路位於二環路外圍,全長484千米,沿線共建有45座立交橋。使全線消滅紅綠燈並成為快速環路,車速每小時80千米,斷麵每小時車流量由改造前的3000輛提高到8000輛。其中天寧寺立交橋是目前北京最大的一座,該橋麵積為38萬平方米,比三元立交橋大24倍,是北京第一座四層的互通式立交橋。橋麵高11米,又是北京最高的立交橋。三環路上另一座立交橋——菜戶營立交橋則創造了橋梁最多的記錄。該橋共有橋梁22座,占地麵積達285公頃。

南國城市廣州,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在立交橋的建設上也是先聲奪人。1983年12月2日建成的區莊立交橋,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四層立交橋。該橋第一層為四車道機動車直行線;第二層為非機動車及人行平麵交叉;第三層為機動車轉變環形立交橋;第四層為機動車高架橋。設計最大通行能力為:機動車每小時7000輛,自行車每小時30000輛。

上海的內環線交通工程於1994年12月全線通車,這是中國規模最大、設施最全、功能最完善的城市高架快速幹道係統。全線全長48千米,由浦西段、浦東段和南浦、楊浦2座大橋組成。浦西段全長292千米,為連續高架道路,路寬18米,雙向四車道,設計時速80千米。全線建有4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橋。浦西段的連續高架係統,為上海構築現代化主體交通係統提供了起始點。

立交橋,城市現代化交通的標誌,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的城市還會湧現更多的造型新穎、宏偉壯觀的立交橋,使城市的交通更加便捷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