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是具有一定麵積的水域和陸域,是供船舶駛入和停泊、旅客和貨物的集散地。與鐵路的車站、航空運輸的航空港相對應。
港口的水域包括供船舶進出港口的水道、船舶停泊和進行裝卸作業的港池等。港口的陸域則主要包括碼頭、港口庫場、港區鐵路和道路等。
港口的曆史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建的港口。但是大規模建設港口,則是產業革命以後。目前世界上進行國際貿易的港口多達2000個以上。其中吞吐量超過1億噸的有12個,鹿特丹港雄居榜首。
鹿特丹,是荷蘭人引以自豪的世界第一大港。它位於萊茵河和馬斯河的入海口上。是荷蘭和西歐的最重要的貿易門戶。它的腹地連接著荷蘭、德國、法國、比利時的工商業中心,四通八達的運河、公路、鐵路、空運使這座港口與歐洲主要城市成為近鄰。由此,鹿特丹港成為西歐散貨、原油、集裝箱的最大集散地。
鹿特丹建於16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先後建成了三大港區。目前港口總麵積達100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麵積約占五分之一。碼頭岸線長40千米,各類起重機400餘台,港作拖船500餘艘,實際上,鹿特丹港便是由分布在40千米長的一連串港口組成。有化工、石油、礦物、煤炭、食品等專用港口;有散裝及集裝貨物的港口。鹿特丹港的築港技術、管理水平很先進,裝卸作業的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該港可以停靠25萬噸礦砂船和30萬噸油船。自1962年以來,它一直保持著世界第一大港的地位,年吞吐量一般均在23~29億噸左右,1993年曾達到309億噸,至今這一紀錄尚未被打破。
紐約港是僅次於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它最早於17世紀為荷蘭人建設,北美獨立戰爭勝利後進行大規模經營。1921年,紐約港務局成立,負責港口的規劃和建設。現在紐約港麵積高達1700多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達700多平方千米。全港有16個主要港區,深水碼頭線總長70千米。每年平均有4000多艘船隻進出,裝卸機械化、自動化程度很高,較早地應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港口管理。
紐約港是天然的深水港,有兩條主航道:一條是哈得孫河口外南麵的恩布婁斯航道,長16千米,深30多米;另一條是長島海峽和東河,水深18米以上。紐約港的吞吐量,1980年為16億噸。
在紐約港的自由島上,聳立著舉世聞名的自由女神像。她身穿羅馬古長袍,頭戴光芒冠冕,左手抱一部美國獨立宣言,右手高擎火炬,神態端莊自然,親切迎接著來訪美國的船隻和遊客,自由女神像是法國人民為慶祝美國建國100周年所贈送的禮物,現已成了美國的象征。
新加坡港是東南亞最大的海港,也是一座自由港。它位於馬來半島南端的新加坡島上,馬六甲海峽的東南口。成為亞歐海上交通的必經之路。港內水深,潮差小。新加坡港有6個港區,泊位總長約13千米,其中水深10米以上的有10千米。該港實行每周7天,每日24小時連續作業製,每天在港船隻在200艘以上,年吞吐量1983年為1億噸。
目前全世界共有各類港口近萬個,分布在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年吞吐量在1億噸以上的特大型港口隻有12個,即鹿特丹、紐約、新加坡、新奧爾良、千葉、神戶、橫濱、高雄、上海、安特衛普、馬賽和名古屋。
日本是世界第一海運大國,有港口近2000個,在全世界12座特大型港口中占了4個。全國75米以上水深的碼頭總長362千米,日本港口年吞吐量一般為25億噸,最高達30億噸,美國居第二位,有港口189個,年吞吐量最高達18億噸。
我國最大的港口是上海港。港區在黃浦江兩岸。碼頭長度為13千米,泊位96個,倉庫麵積40萬平方米。港區擁有各種裝卸機械3500台,港務船近700艘。上海港的年吞吐量1984年達到1億噸,進入世界億噸港口行列。
我國的港口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到1990年為止,主要港口有43個;碼頭泊位1372個,其中萬噸級深水泊位占四分之一;碼頭總長131千米。年吞吐量為71億噸。
未來的港口會是什麼樣子?通過海運的發展趨勢可以看到:海上運輸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將占絕對的主導地位。因為跨洋過海,鐵路和公路都派不上用場,而航空又隻能主要解決旅客運輸問題,大宗貨物非海運莫屬。隻要海運繼續發展,海港則必須同步發展。將來的海港,一是向深水化專業化方向發展,港口布局將向河口和外海的深水區延伸;二是向大型化方向發展;三是港口功能向多功能化方向發展,將來的大型港口將成為以海運為中心,多種運輸方式綜合發展的交通樞紐,成為儲運中心、貿易中心、消費中心和旅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