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2 / 3)

那個暗洞,長有十米左右,是水流穿過一條大路留下的,洞口較小,水流很急,經常發生小孩子或者豬羊被淹的事,所以一般會水的人也要小心三分。自從這件事後,張昭老爺對三個兒子嚴加管教,哪一個都不許再下渠遊泳。振興雖說受了一點驚嚇,但是卻把家裏人嚇壞了,魏明英還特意到廟裏許了願,祈求神靈保佑振興。

那是當年的七月十五,正值靖遠法泉寺廟會,魏明英領著振興、梨花和荷花讓振桐趕著車到法泉寺上香許願。在路上碰到李信也趕著車,拉著二太太、三太太,還有領著李蓮的如菊,到法泉寺趕廟會,廟裏的和尚見是李家老太太和張家老太太帶著娃娃來了,就格外重視,張老道張文泉也格外熱情,一路詳細地介紹神廟及廟裏供奉的每一尊神像。在演陽宮前,有一個卦攤,專門供香客在這裏抽簽算卦。李家太太和張家太太在前麵,李信一直管著幾個娃娃跟在後麵。到演陽宮前,一幫人到廟裏上香布施之後,就到門口,二太太搖了一簽,是一個中上簽;張家太太一直和如菊在一起,兩人各自搖了一簽,都是上中簽,隨後一個老道給幾位太太解簽。梨花和荷花跟著表姐夫李信逛廟會,一路上李信要求振興到廟裏磕頭上香,對兩個姑娘則不要求,但兩個姑娘對這個新結婚不久的表姐夫很崇拜,崇拜他高大威猛、見多識廣。

李信在路上還給李蓮捉了一隻小鳥,幾個姑娘一直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那隻鳥。振興則隨著振桐到處亂跑,不一會兒,就把一雙鞋弄得濕濕地回來了。

廟會上,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十裏八鄉有錢的沒錢的、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攜家人朋友的、呼兒喚女的、燒紙上香的、進廟磕頭的,祈禱許願的、求兒要女的、乞討做事的、坐車吆車的,為各自讓道扯開嗓子高聲叫嚷的,為一件小事爭得臉紅脖子粗的……

李家塬莊子裏有一百多戶人家,一共分成三大塊,張家灣以張家為主,李家塬以李家為主,還有東台子的一些住戶。有四戶人家比較興盛,以維賢老爺為主的李家,以魏興財一家為主的魏家,以東台子滕炳弦老爺家為主的滕家,還有張家灣張昭老爺家,其中維賢老爺家最為強盛。維賢老爺是李家塬的大戶,家大業大,人口也多。

維賢老爺是老二,有三個兒子,兩個姑娘,李信是維賢的小兒子,娶了魏家堡子魏家老爺的三姑娘,三姑娘叫如菊,結婚後生有一個女兒。

如菊和維賢老爺的三太太關係很好,三太太王錦藝是會寧的大戶,如菊和三太太是無話不說的好朋友。三太太生有一個姑娘,叫李蓮,是三太太嫁過來一年後生的,今年才七歲。

大太太生的姑娘李蕙今年都四十八了,李泉今年也四十五了,兩個人的年齡都比三太太要大一些。如菊的姑姑是梨花和荷花的母親,也和張昭的歲數相差較大,大房是蘇太太,生有兩個兒子,振西和振北,兩個孩子都在西安他三舅處念書,兩個孩子和維賢老爺的二兒子李諾比較熟悉,因為是親戚,兩個人也是李諾家裏的常客。振興是老三,是梨花的親哥,在北平讀大學。

這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一個春寒料峭的早晨,這一年的冬天奇寒,已經二月半間了,地裏還沒有解凍,硬邦邦的,路上隻能看到零星的幾個往地裏拉糞的大戶人家的大車,田地裏光禿禿的一片。路邊上老槐樹的枝丫很張揚地向外伸張,直刺青天。

村子上的李維賢老爺今天要迎接省裏來的參議員,因為是省裏來的人,李家大小人口今天格外忙碌。

維賢老爺全家動員,提前一天就開始打掃村子及家裏的衛生,家裏的每一個角落都仔細打掃了一遍。李家上房廳堂的正麵掛著維賢的表叔曾任河南濟原縣知事、孟縣知事、中央參議院參議員範明清題寫的中堂,旁邊又掛著幾幅其他人的字畫,清秀整潔,整個屋子裏書卷氣息很濃。廳堂上的家具更是被擦了一遍又一遍。供奉祖上牌位的小壁櫥也被悄悄打開,裏麵三代祖親的照片擺放得整整齊齊,壁櫥前麵精致的銅香爐裏插著三炷香。

這小小的壁櫥,裏麵有四個階,最裏麵一階擺放著維賢曾祖父,曾祖母,再下來是維賢的祖父和兩位祖母,再下來是維賢的父親和兩位母親,由上而下,按輩分排列擺放著供子孫叩拜。這個小壁櫥是由精致的紅木做成,裏外都由清亮的桐油漆過,暗紅的外表裏透出幾分肅穆莊嚴,前麵是兩扇雕刻精致的雙開小門,每個小門扇由上下兩個部分組成,下麵部分是四個細細的門柱鑲嵌著雕刻荷花圖案的小門板,上麵部分是鏤空雕刻的整整齊齊的“萬”字,兩扇小門做工細致,雕刻講究。供奉壁櫥香爐的方桌是黑色的,桌麵是上等的楠木,桌帶束腰,四腿內安羅鍋棖,棖上加鏤刻團螭卡子花,方腿直足,內翻馬蹄,整個方桌黑中透亮。方桌的前麵有一個簾子,遮住方桌下麵放著的一些壇壇罐罐。桌上麵擺放著香燭和表(用黃紙裁成,折疊成長方形,供來人祭奠時化燒。有的地方也叫馬)。方桌兩麵擺放著兩把棗梨木四出頭的太師椅,這種椅子還有一個名字叫棗梨木四出頭的官帽椅。為什麼維賢要這麼擺闊,就是要給孝廉方正出身做了陝西省督學的兒子增光。而省參議員就是兒子李諾的下屬。可以說,維賢為這次迎接活動做了充分的準備。

天剛剛亮,魏家老大魏祥就把剛宰的兩隻羊羔拿來了,張振軍提了滿滿一罐蜜,昨天準備的豬肉被收拾得幹幹淨淨,就等從城裏請來的廚子做席。

張昭老爺一大早就起來收拾著要到維賢老爺家去陪客人,兩個姑娘也很好奇,雖說在蘭州上學,但還是沒有見過省上的參議員,就嚷著也想去,張昭一家人都不讓。張昭說:“人家家裏有事情,我們家去一個代表就行了,你們兩個女娃娃,雖說在蘭州上了半年學,還是沒有什麼見識,不去為好。”兩個姑娘說:“我們去看我們的表姐還不行嗎?”大太太蘇夫人和二太太魏夫人一致反對,張昭老爺也不讓去,並且說:“你們去隻是給添亂。”所以不論兩個姑娘怎樣爭取,幾個老人就是笑著不答應。

這邊李家維賢的三位夫人忙前忙後,招呼著前來幫忙的女人。

不一會兒,從城裏請的廚子唐師也來了,被安排在後院東麵的廚房裏開始準備。這唐師是方圓幾十裏最有名的廚師,做席堪稱一絕,所做的席麵色香味俱全。請唐師做席是一道風景,也是一個聲望,會被人們津津樂道,而且也是這家主人對這一事件極度重視的標誌。當然,能請得起唐師的人家也不是很多,因為唐師一天的工價大約是這裏普通人家小半年的收入。

這人一來,東麵廚房裏立刻就傳出了叮叮當當的聲音,整個廚房也熱鬧了起來。

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傳來了大鐵車叮叮當當的聲音,維賢的仆僮十三歲的萬信像鳥兒一樣地飛進了家門,口裏不停地嚷著:“來了來了。”維賢就招呼著賓客們一起往外走,剛到門口,鐵車就到了。隻見從鐵車上下來了一位身著淺灰色長袍馬褂,頭戴圓頂小帽的瘦瘦的先生,這人就是李諾同學兼朋友,省參議員張檳。張檳一下車,就立刻向等候迎接的維賢施行大禮,而且口裏大聲說道:“李老前輩在上,謹受小輩一拜。”維賢及眾親朋連忙攙扶起來,不停地說:“不用了,不用了……”

參議員被眾人簇擁著走進了大門,繞過影壁,來到了用青磚鋪就的開闊的大院。從院門到堂屋的台階,足足有十六丈,堂屋兩邊都是房屋,這是正院,東西兩邊各有側門連接著東西兩院,東院後麵又連接著家裏的廚房。李家三大院一小院都是青磚大瓦房。穿過擺滿盆景的前院,參議員來到了堂屋,在黑方桌前上香,化表,叩拜行大禮,眾人也跟著叩拜行大禮。然後丫鬟上茶,維賢就介紹到位的各位名流賢達,縣參議員魏老先生,鄉學的校長,兩位保長,鄉紳張昭,鄉廟裏的住持……省參議員就謙虛地起身、躬腰、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