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知識的豐富,我們開始思考“為什麼”、“怎麼辦”等這樣的人生哲理問題。我們渴望走出大人們無微不至的嗬護,用自己的雙手描繪生命的航線。在走向獨立的過程中,我們常常憧憬著美好的未來,可又像羽翼剛豐滿的小鳥,想飛卻不知要飛向何方,對未來感到茫然。
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會有不同的暢想,也會麵臨各種困惑與迷茫。西方有句諺語,“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到哪兒去,那通常你哪兒也去不了”。如果說人生就是一次旅行,那麼解決這些困惑、迷茫與煩惱所需要的隻是一張標示了理想與追求的“人生地圖”,它會為我們指明前行的方向。
……人之所以要活著,不就因為有一個追求,有一個夢想支撐著嗎?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習的目的僅僅定位在取得好成績、好名次上麵,這當然會顯得很枯燥、很無趣。我很欣賞一句話:“每一個人都有夢想,隻是因為生活我們不得不放棄它們,但我決不會讓這種殘酷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我們為了它而努力拚搏;我們每學到一點知識,都是向那個夢想靠近一步。擺脫了沉重的壓力負擔後,就會發現學習其實是很五彩斑斕的。這樣,學習效率才能上去,因為主動遠比被動的效果好得多。……我學習的動力來自於我心中的夢想。但是外界的客觀環境畢竟還有一些影響。我不懼怕壓力,也不懼怕困難,是它給了我進步與活力。大家一樣是人,一樣有24個小時,憑什麼我要落後呢?我的激情會為我加油的。但是在我內心,超越別人並不是我的目的。我隻想用有限的時間換取我生命中無限的價值而已。……
青春是有限的,但人生的追求是無限的。在人生的旅途中,不管是走在乎坦的大道還是崎嶇的山路上,隻要明確了自己前進的方向,就一定能夠到達理想的彼岸,青春就一定會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綻放出迷人的光彩。青春充滿激情和夢想,我們是自己人生之船的舵手,理想就是我們的航標,生命的航船將在航標的指引下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五十幾年來我走了很多的彎路。我寫過不少錯誤的文章,我浪費了多少寶貴的光陰,我經常感受到“內部幹枯”的折磨。但是理想從未在我的眼前隱去,它有時離我很遠,有時仿佛近在身邊,有時我以為自己抓住了它,有時又覺得兩手空空。不管它是一團火,一盞燈,隻要我一心向前,它會永遠給我指路。我的工作時間剩下不多,我拿著的筆已經不能揮動自如了。我常常談老談死,雖然隻是一篇短短的“隨想”,字裏行間也流露出我對人生無限的留戀。我不需要從生活裏撈取什麼,也不想用空話打扮自己,趁現在還能夠勉強動筆,我再一次向讀者,向你們掏出我的心:光輝的理想像明淨的水一樣洗去我心靈上的塵垢,我的心裏又燃起了熱愛生活,熱愛光明的火。火不滅,我也不會感到“內部幹枯”……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想,不同的理想會把人引向不同的人生道路。有的人向往悠閑自在的生活,有的人追求緊張刺激的挑戰,有的人滿足於個人家庭的和睦,有的人以天下人的幸福為己任。每個人都有追求自己理想的權利和自由,隻要不違反法律,不違反社會的道德良知,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方式和途徑是多樣的。
現在上網大多是年輕人的事。可在上海有一個已逾半百的工人也同年輕人一樣活躍在網絡上。他就是上海某化工廠的工人吳祖康,他利用業餘時間創辦的“中國9·18愛國網”(http://WWW.china918.net),已成為網民們最關注的一個愛國網站。據悉,該網站發起國內首次網絡共祭活動——“9·18網絡共祭日”,那天,在短短的24小時內,竟有3萬多網民競相登錄誌哀。
吳祖康隻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每月也隻有千餘元的收入,一家三口加起來收入也隻有2000元人民幣。可他偏偏走上了這條“不歸路”,堅持辦起了這個“賠錢又賠精力”的愛國網。三年中,他為這個“中國9·18愛國網”付出了很多心血,為參加一係列民間愛國行動,他請了不少假,為此也被扣去了許多工資和獎金。可他仍堅守著這個陣地。不僅如此,他還把女兒小曼也“拉下了水”。三年來,一家三口省吃儉用,仍擠在長寧區仙霞路一處隻有15平方米的簡陋住所裏。為記住這段曆史,吳祖康義無反顧,感到值!
這是普通人的愛國理想,他們靠理想支撐著生命,升華了生命的蘊意。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過,“無論是人類還是民族,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就不能生存。”真正的理想,不是人生中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一個人生命的靈魂。我國古代著名哲學家墨翟也說過“誌不強者智不達”。民間有言,“無誌之人常立誌,有誌之人立長誌”。風華正茂的我們,不但要有理想,而且還要誌存高遠,樹立崇高而遠大的理想。
周恩來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是全國人民敬愛的好總理。在他的中學時代,一次,校長來給大家上課,問同學們:“你們為什麼讀書?”有的說:“為明禮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當問到周恩來的時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震驚了,他沒料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竟有這樣大的誌氣。在青少年時期,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努力讀書。以後,也是為了這個目標,他忘我地工作,無私地奉獻了畢生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