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青春的萬花筒(2)(1 / 3)

當我們談到苦難時,死亡是永遠也避不開的話題。生命的自然死亡是無法逃脫的自然規律,哪裏有生命,哪裏就有死亡。正是死亡的黑暗襯托出了生命的光彩。如果生命得來容易,又像空氣、沙粒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我們也感受不到它的珍貴與莊嚴。法國思想家蒙田說過,“對死亡的熟思也是對自由的熟思。”誰學會了正確麵對死亡,誰就能夠解除它對心靈的束縛,不是在死亡麵前縮手縮腳,而是放心大膽地生活與創造。當我們戰勝了死亡的恐懼,懂得了生命的彌足珍貴之後,我們就更應把握好有限的人生,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有意義。

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應該積極,我們的心裏該是充滿陽光。珍惜現實中擁有的一切,不抱怨命運,不埋怨生活,為自己負責。

我們需要好好規劃自己,需要潔身自好,遠離傷害,遠離毒品;我們需要珍惜自己的生命,讓生命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我們應該對他人負責,明白活著不是一個人的事情,我們的生命與他人有關,這其中包含了太多的責任與牽掛!

終有一天,我們要獨自麵對人生,麵對自己生命的追問。我們作為現代人,要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寬容,學會合作,學會負責……

成就每一天,心懷堅定的目標,不斷地邁向前方。也許有一天,驀然回首人生之旅時,我們會驚異地發現,凡是覺得最苦最累最險的那段,往往會留下最有意義的一頁。付出的代價越多,命運賦予、饋贈給我們的就越多。在無限的時空麵前,“生命”似乎是脆弱的,然而生命的力量又是強大的,它能戰勝一切,世上最有力量的生物是人,是堅韌的生命。讓我們的生命在成長的道路上綻放美麗的花朵!

三、理想是我們的向導

有位孤獨者倚靠著一棵樹曬太陽,他衣衫襤褸,神情萎靡,不時有氣無力地打著哈欠。有個人正好從此經過,好奇地問道:“年輕人,這麼好的陽光,如此難得的季節,你不去做你該做的事,懶散地曬太陽,豈不辜負了大好時光?”

“唉!”孤獨者歎了一口氣說:“在這個世界上,除了我自己的軀殼外,我一無所有。我又何必去費心費力地做什麼事呢?每天曬曬我的軀殼,就是我做的所有事了。”

路人問:“你沒有家?”

“沒有。與其承擔家庭的負擔,不如幹脆沒有。”孤獨者說。

“你沒有你的所愛?”

“沒有,與其愛過之後便是恨,不如幹脆不去愛。”

“沒有朋友?”

“沒有。與其得到還會失去,不如幹脆沒有朋友。”

“你不想去賺錢?”

“不想。千金得來還複去,何必勞心費神動軀體?”

“噢,”路人若有所思,“看來我得趕快幫你找根繩子。”

“找繩子?幹嗎?”孤獨者好奇地問。

“幫你自縊!”

“自縊?你叫我死?”孤獨者驚詫了。

路人說:“對,人有生就有死,與其生了還會死去,不如幹脆就不出生。你的存在,本身就是多餘的,自縊而死,不是正合你的邏輯麼?”

孤獨者無言以對。

吃、穿、用、住等是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但卻不是人們活著的根本目的。法國作家左拉說:“我吃飯是為了活著,但我活著不是為了吃飯。”人和動物的最顯著區別之一,就在於人有理想和追求。沒有理想的人,就不可能有生活的藍圖、奮鬥的目標和精神的力量,也就等於沒有了靈魂,就像一艘沒有方向的航船,終將被大海吞沒。

國際財富專家們曾對300位25歲的青年人作過35年跟蹤,發現了以下結果:10人事業有成,擁有一定的產業;40人經濟獨立,富裕有餘;50人仍疲於奔命,不能退休;105人已經去世;95人家道中落,一貧如洗。其中家道中落的95人,年輕時家庭並不貧困,隻是他們胸無大誌,一直過著懶惰散漫的日子。而那50位成功者,最主要的特點是理想高遠,他們總是把目光投向更遠的未來。

理想,是人們向往、信仰、追求的目標,是一個人對如何度過一生的總體規劃,是對自己終身奮鬥目標的設想,是對自己生活道路的確定。正因為有了理想,人生才變得這樣美好;正因為有了理想,生命才顯得如此寶貴。詩人流沙河曾寫過,“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人生需要有理想,有了理想,生命才會更有意義。

我是一名高二男生,可是最近感到很困惑,對自己的未來一片茫然,不知該何去何從。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些什麼,也沒有明確的目標。上課提不起精神。每天上學來了,放學走了,不知有多長時間我沒有認真聽過一堂課了,不是發呆,就是做些別的事。就這樣,我的高中生涯已過了一半,而我卻在虛度年華。現在想起來很害怕!可我自己找不到正確方向。問同學以後有什麼打算,有人說考大學,就算考不上大學,好歹有個學上。有人說反正考不上,現在學習也是浪費時間。麵對這些回答,我更迷惑了,心裏也更沒了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