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青春的萬花筒(4)(3 / 3)

3.關係疏而不遠,正確把握交往的心理距離,排斥讓彼此感到過於親密和引起心緒波動的接觸。如果我們在交往中發現有不良傾向,要調整自己的態度,使交往回複到正常狀態,或者暫時斷絕接觸,給自己和對方冷靜的空間。

4.社會交往應在積極的環境中進行,謹慎對待不明身份人員的交往請求,尤其要克服網絡、筆談等虛擬交往環境中那些虛構、浪漫的語言,避免安排單獨見麵,發現對方有不良傾向,要果斷中止交往。

九、了解自己

“世界上最廣闊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雨果)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然而,你曾試圖走進你的心海麼?你曾試圖認識自己,了解你自己麼?在人生旅途中,麵對困難和失敗,你可曾失望?可曾給自己打氣?可曾把自己生命的價值發揮得更輝煌更燦爛?

希臘的德爾菲的阿波羅神殿內有一句非常令人驚心又而簡單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希臘第一個哲人泰利士就十分重視這句箴言,有人問他什麼事最難,他回答:“認識你自己。”那麼我們也來問一下自己如果我們問的是自己的姓名排行老幾,性別,出生年月,籍貫住址,工作情況,回答是容易的,一般不會答不出。

然而,如果我們捫心自問:美醜如何?能耐怎樣?品行高低?功過大小?恐怕會讓我們很躊躇猶豫。我們知道自己有多少實在是讓人難以回答。劉邦在勝利之後,論功封賞時,對自己的能力有非常準確的認識。說自己決勝千裏不如張良,安撫百姓籌給糧餉不如蕭何,領兵作戰克敵製勝又不如韓信。算是說對了,他很清楚自己到底是誰,隻是他恐怕因謙虛而沒有說,他隻不善“將兵”卻“善將”,不然,一個弱小的漢哪能有勝利之日?

戰國時的宋康王打了幾次勝仗便得意忘形,自以為能霸天下,於是作長夜之飲,“室中呼萬歲,則堂上之人應之,堂下之人又應之,門外之人又應之,以至於國中,無敢不呼萬歲者。”“齊泯王起兵伐之”,終至身死國亡,離“百歲”也差之甚遠。這康王很可憐,弄不清楚自己究竟能吃幾碗幹飯。至於那個國亡而身為囚的“安樂公”劉阿鬥,則壓根兒就忘了自己是蜀後主呢還是亡國奴。“捧不起的阿鬥”可憐到不知自身為誰,宋康王可憐到不知自己有多少能耐。這種可憐也真正可憐到家了。可見人應當常問自己“我是誰”,以免忘其所以;也問別人“我是誰”,以作自身得失之鑒。

然而,要“問”出正確答案並不容易,問別人,別人可能應付你;問自己,自己也會偏向“我”。最好的辦法是兩方麵都問,然後冷靜分析,去偽存真。讀曆史,發現不少皇帝都曾問過他們的臣下:“我似誰”?聽到可比堯舜的回答則大悅,聽到不似聖賢則大怒。“大悅”是隻聽了別人諛詞,不問自己到底有伺德行;“大怒”是因為先問了自己(答案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厭聽別人逆耳之言。結果,當然是仍舊不清楚自己為誰。

日前聽了一位朋友講述他們縣一位領導向他征求意見的情形,更感到“我是誰”這問題的難度和分量,有時,它會把一些聰明人也置於窘境。

已經接到通知即將調往原籍的領導問:“你對我幾年來的工作印象如何?”答:“啥都好。”領導滿麵春風地插話:“談談不足吧!”答者便說:“隻有一點,訂的計劃落實差。咱們縣地處關中,號稱陝西的‘白菜心’,可老戴著個窮縣的帽子,你是主要領導,不知道…”領導沒有聽完即轉顏失色,大露不悅。

我想,這次“我是誰”的“下問”失敗,原因在於提問者的心態不很正常。他大約一麵想在離職前聽聽群眾對他的評價,一麵又因平時聽甜言頌歌多了,潛意識裏先有一個準備:再享受一次被稱頌的精神美味吧!他不曾想,情況不同了,他要走了,群眾便少了“單怕管”的顧忌,答話大出意外,心理便無法承受。其實,他如果冷靜一下便不會不悅。古人說過:“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雖‘行’而不能堅持),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已倍焉,君子恥之。”這“五恥”中,他至少占了三四兩條(據說他當年輕裝而來,這次卻是幾大車滿載而歸,這又占了末一條),實在應當愧對當地幾十萬人民,還有什麼可“不悅”的!一定要保證讓耳朵舒服心理平衡,他就大可不必去問別人;自己是否盡了公仆之責,是否兩袖清風不染塵,難道自己不清楚?

怎樣回答“我是誰”,鄒忌,這個千古傳頌古人是一個很好的榜樣。盡管他的容貌確也美好,而且在“民意測驗”中妻、妾、客都說他“美於徐公”,他卻非常清醒沒有被那些甜言蜜語弄得飄飄然,他仔細觀察徐公,又攬鏡自照,他終於弄清楚了:我到底不如徐公,我隻是鄒忌而非“美於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