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美術考古是中國考古學領域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據夏鼐先生將二裏頭文化(現被認定為夏文化遺存)視為中國史前期的下限的觀點,目前學術界普遍認同史前美術考古研究的下限時間為距今3800年。相應的史前美術考古的上限時間也不再局限於美術史中承載美的岩畫、雕塑之類藝術品的創作時間,向前延伸到了人類曆史的開端,那些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經過加工製作的以靜態和實用化方式存在的“形象”作品,即美術考古研究的遺物出現的時間,史前陶器就是其中的典型。
史前陶器出現於大約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現存最早的陶器是距今一萬年左右的江西萬年大源仙人洞出土的陶罐和湖南道縣蛤蟆洞(玉蟾岩)陶器,此後陸續出土了屬磁山裴李崗文化、老官台大地灣文化、後李北辛文化、彭山頭羅家角文化、城背溪文化、浙江河姆渡文化、甘肅秦安大地灣文化等的史前陶器。史前陶器的出現改變了原來石器、骨器和木器隻改變材料形狀而沒有改變其性質的工藝技術,提升了原始人的經濟生活,同時標誌著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正如恩格斯在《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所言:“人類之野蠻時代的低級階段,是從陶器的應用開始的。”其次,史前陶器作為新石器時代主要的手工業產品,在美術考古學的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美術考古學家通過考古工作者對這時期各地方遺址出土的陶器所作的文化分期,對陶器所蘊涵的審美意識進行探討,並分析奠定這種審美意識的經濟生產、社會製度、民族文化及受這些製約的一係列的特定環境下的審美創作活動。美術史學家在此基礎上,對史前陶器的物質造型藝術、造型的起源、裝飾內容和各地陶器的藝術風格作了更為深入具體的研究。中國矽酸鹽學會編的《中國陶瓷史》、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的《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就整理、彙集了大量的考古發掘材料。吳山編著的《中國新石器時代陶器裝飾藝術》,對裝飾藝術角度對史前陶器作了多方有益探索。鄧白發表於《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1陶瓷上卷的《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中國陶瓷——原始社會到南北朝的陶瓷藝術成就》一文,從陶瓷的造型藝術先驅——陶器在美術史上的地位入手,重點分析了史前陶器的幾個重要文化曆史階段,最後收筆於對器物製作者創造天賦的闡釋之中。行文中不僅對陶瓷藝術的發展作了全麵詮釋,而且聯係器物創造者進行了主客體的討論,這是科學辯證的研究方法運用到美術史研究中的典型實例。
史前陶器的種類主要分為美術性質較明顯的彩陶、黑陶、鳥獸形陶器等,其中以彩陶藝術最為典型。中國最早的彩陶是大地灣、裴李崗、磁山文化出土的,不過數量很少,而最精彩的陶器是以仰韶文化和馬家窯文化的彩陶為代表的。近30年內,各地相繼出版了一些發掘報告和圖錄書,圖文並茂,為研究者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如南京博物院編的《江蘇彩陶》、甘肅博物館編的《甘肅彩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的《山東史前陶器圖錄》、張孝光編的《彩陶與彩繪陶器》等。在對考古發掘材料整理的基礎上,有些學者對彩陶的製作和彩繪技術的分析也將有益於今後的深入研究。張朋川近年編著的《中國彩繪圖譜》是一部集中國彩陶之大成的專著,作者對各地出土的彩陶珍品進行臨摹,並對中國彩陶藝術作了較為全麵的介紹和研究。全書分為研究篇、圖譜篇、解說篇和資料篇四部分,為廣大讀者提供了一份形象清晰的彩陶概貌。此外,對於彩陶藝術發展概括的專著也顯見於美術界,如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蔣書慶撰著的《彩陶藝術簡史》等。
一、史前陶器的製作工藝
史前陶器製作工藝的發展是一個體現勞動生產力水平的逐漸提高的過程,是融藝術創作與科學技術於一體的生產創作性活動,因此,對於其製作工藝的研究是美術史中一個重要的課題。
陶器的發明,現未找到相應的考古證據。有學者認為,最早的陶器產生與編織物有些許關係,“可以證明,在許多地方,或者甚至在一切地方,陶器都是由於用黏土塗在編製或木製的容器上而發生的,目的是它能耐火些,因此,不久之後,人們便發現成型的黏土,不要內部容器,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就出現了製陶術”。此後,由於從事農業型的生產勞動,原始人在對土壤的開墾和實踐操作中,逐漸認識並掌握了黏土的可塑性,加上長期對火的使用,發現土塊經燒烤後會變得堅硬的化學現象,萌發了人們用火烤泥土製陶的最初想法,從而使黏土塑成泥坯經高溫燒製成耐高溫的容器成為可能。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後,生產進一步發展,人們對於生活的客觀需求也日趨增加,這也為陶器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穀物糧食取代了之前采集而來直接食用的果實和獵獲經火燒烤食用的魚類、獸類,成為了主食,相應的炊煮的用具、食具和容器也進行了材質的調整,木製、骨質的材料不再適應現行的炊煮方式,取而代之的陶器正好適應了這種社會生活的內在需求。這點也能從中國史前考古資料中得到驗證:“凡是原始農業產生較早的地區,也是陶器產生較早的地區;凡是農業發達的新石器文化,製陶業也比較發達。”故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陶器的發明是農業文明的產物,是原始農業發展的原動力,更是人類文明進一步的發展的標誌。
隨著農業發展的深入,人們開始過著定居的生活。陶器易破碎不易攜帶的特性,適應了人們的這種生活方式,製陶的工藝也從最初的粗糙簡單、種類極少向工藝精致、裝飾繁複發展,漸而成為新石器時代最具特色、成就卓著的手工業。新石器時代早期,即母係氏族社會時期,燒陶由女性負責。她們選用黏土作為原料,根據器物的不同用途,對原料進行加工處理。早期燒製環境極其簡陋,就地露天堆燒,火力往往不集中,溫度偏低,燒製出的陶器胎厚、分層、質地鬆軟粗疏、易碎、吸水性強。之後,人們在燒陶實踐中逐漸學會了使用陶窯,至仰韶文化時窯燒已普遍使用,唯窯口作敞開狀,陶土經窯燒後,其中的鐵元素經過充分的氧化反應,故燒製出的陶器多呈現紅色。在此基礎上,一些地區還以彩繪方式加以裝點美化器物,仰韶文化的彩陶就是典型。彩陶是史前藝術中的精華,也可稱為燒彩,是利用赤鐵礦粉和氧化錳作顏料,使用類似毛筆的工具,在陶坯上繪出各種圖案,入窯經900℃—1050℃火燒後,在胎體上呈現出黑、紅、白等顏色的花紋圖案,花紋附於器表,不易脫落。因陶器易碎,需求量較大,且陶坯的可塑性高,所以製作者進行藝術創作的自由度較大,更容易將自己的精神因素滲入其中,彩陶的造型和紋飾藝術也自然成為了重要文化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