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上文中國古代建築五方麵的藝術特征,美術史在美術考古學基礎上應從建築與環境藝術、建築群體的組合藝術和建築裝飾藝術三個方麵對古代建築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建築與環境藝術
環境是構成建築藝術感染力最主要的因素。任何建築,隻有當它和環境融合在一起,並和周圍的建築共同組合成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時,才能充分地顯示出它的價值和表現力,適應人們的審美需求,給人以美的享受。如果脫離了環境、群體而孤立地存在,即使本身盡善盡美,也不可避免地會因為失去了烘托而大為減色。正如黑格爾所言:“建築是與象征型藝術形式相對應的,它最適宜於實現象征型藝術的原則,因為建築一般隻能用外在環境中的東西去暗示移植到它裏麵去的意義。”可見,建築不是通過具體的描摹直接再現客觀生活,而是主要以它的空間組合創造出的一種整體氛圍,表現建築藝術的文化隱喻,激發聯想與共鳴,引起人的莊嚴、神秘或者崇高的藝術體驗。汪國瑜的《建築——人類生息的環境藝術》,書中將建築與環境兩者的共生關係在美術史領域內進行了辯證的分析。
中國古代就非常重視環境對於建築設計的影響,強調外在環境與建築的統一。《周禮》中關於野、都、鄙、鄉、閭、裏、邑、丘、甸等建築的規定製度,說明了這時期已有借助環境進行係統規劃的構思。戰國時期更強調“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州之上二,……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這是建築設計理念——“風水術”的集中體現,但究其實質,不外是在選址方麵作為準繩對地質、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氣象、景觀等一係列自然地理環境因素作出評價和選擇,以及所需采取的相應的規劃設計的措施,從而達到趨吉避凶納福的目的,創造適於長期居住的良好環境。東周都城洛陽的建造就充分考慮到了環境的問題,它北倚邙山,南臨伊闕,即如對闕的兩座山峰,伊水由此間穿過,與秦阿房宮南山之巔厥有異曲同工之處。這些年,對於環境設計與環境和諧統一的研究性論文散見於各大學術報刊雜誌,《建築環境設計與“人對美的渴望”》、《淺談我國環境設計創新與本土文化的融合》等文都是從事美術研究人士對於此觀點各抒己見的看法。
環境藝術,是指人類在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生活範圍內,審視觀察到和創造的一種綜合性的、有內在美的空間。環境藝術的感染力首先表現在自然環境方麵,它是一種純自然環境的空間,以自然界的自然地形地貌和自然氣象給人創造的各種各樣的景色為內容,與建築藝術相結合時就會形成一種相互聯係的被升華的自然美的景觀。其次,環境藝術表現於自然風景和建築相結合的景觀環境之中。此種景觀環境主要呈現的是,自然環境的烘托之下與建築的相得益彰,似山回峰轉、青鬆翠竹掩映下的峨眉、九華、青城、武當等名山寺院,不由得把人帶進幽靜清雅的境界。第三,人工按照一定目的要求構造成的建築環境藝術也是環境藝術表現的一方麵。中國古典園林即是典型,“雖由人作,宛自天開”,藝術地再現自然,把建築與環境和諧融為一體。
二、建築群體組合藝術
建築群體組合,顧名思義,是指把若幹幢單體建築組合成一個完整統一的建築群,而這種群體組合最講究的,是一種展現在大地之上的邏輯與結構,即建築結構空間組接的條理性與和諧統一性,符合形式美法則。彭一剛的《建築空間組合論》,就在大量古代建築的實例基礎上,重點討論建築形式的處理問題,即建築組合的藝術,為美術史學者進一步研究其領域裏的建築藝術提供了科學辯證的理論體係。
中國古代以木構為主的建築體係,在平麵布局上就有著比較統一的組織規律:以“間”為單位構成基本的單座建築,再以單座建築組成“庭院”,進而以各種“庭院”組成各種形式的組群。我們經常見到的一座住宅、一座佛寺、一座道觀或一處宮殿,都是一定的建築組合。以宮殿為例,在正門以內,沿著縱軸線一個接著一個縱向布置若幹庭院,組成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由於每個庭院的形狀、大小和圍繞這庭院的門、殿、廊廡及其組合形狀各不相同,隨著建築物形體的逐漸加大,視覺感官也從前導走向了高潮,宛如聆聽一首高亢激昂的歌,由前奏過渡到了高潮,在欣賞完由次要的殿、閣、廊廡和四角的崇樓等擁簇的主體建築——正殿,隨之以若幹殿閣作為這個組群的結束,即進入這首歌的尾聲階段。可見,一個完整的建築組合序列都是由前導、過渡、高潮、結尾四部分組成的。
唐代建造的太極宮就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座有代表性的大型宮殿建築組群。太極宮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布局設計。自正門承天門(大朝)向內,承天門即可視為前導。由承天門向北600米至太極殿,這其間地勢較為開闊,除殿前鍾樓和鼓樓外,與中軸平行,左右另各有一路殿庭,與宮殿後半部分緊湊的建築群體組合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歸為過渡空間。太極殿至海池,占據太極宮的中後部分,為太極宮的建築藝術高潮地區,建築群沿軸線依次為太極門、太極殿(常朝)、朱明門、兩儀門、兩儀殿(日朝)、甘露門、甘露殿、延嘉殿、海池。海池以北至重玄武門為結尾地區。像太極宮這種中軸布置多重殿庭,左右又對稱地挾持多重殿庭,用縱橫通路和廊廡連接,交織成大片麵積的構成方式,在中國古代建築中經常使用。庭院的大小、各殿堂的規模、主次建築的互相烘托等安排都無一不顯現了古代建築群體藝術的至善至美,同時也反映了中國建築結構的條理性。試想相鄰的單體建築如果沒有全局的觀念,隻是顧及自身的完整統一而“獨善其身”,這就不可能在更大範圍內達到統一,更不能營造如太極宮這般豐厚闊達、堂皇至上的氣氛。所以,中國古代的建築群體藝術,“恰如一幅幅中國的手卷畫,隻有自外而內,從逐漸展開的空間變化中,才能了解它的全貌與高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