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建築裝飾藝術
中國古代建築的裝飾藝術,具有獨特的時代特征和民族文化個性,是中華民族文化心理與審美情趣的體現。同時,裝飾藝術也是曆代帝王權傾天下思想的反映,被視為顯示建築社會價值的重要手段,故裝飾的式樣、色彩、質地和題材等都服從於社會的政治功能。現存古代宮殿中的琉璃瓦屋頂、殿前的石雕、貼金龍鳳的彩畫、雕刻精美的梁枋和鬥拱等無一都證實了此點。《三輔黃圖》中有一段描寫漢代未央宮,“木蘭為棼橑,文杏為梁柱;金鋪玉戶,華榱壁璫;雕楹玉,重軒鏤鑒;青瑣丹墀,左墄右平,黃金為壁帶,間以和氏珍寶”,殫極土木,極盡裝飾之美。王振複的《中國建築藝術論》從建築裝飾藝術的曆史演替和燦爛成就兩方麵,對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進行了專章的闡述,文短義深,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人們居住的洞穴,其穴壁和穴底經人為磨平,尤顯平整、光滑。考古發現的鄭州早商建築遺址,半穴居“按築短牆,四壁平整”,就明顯經過修飾。此後,彩陶的出現,將色彩和紋飾引入早期建築裝飾藝術之中,為其發展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先秦以後,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帶來的建築工藝技術的革新和人們審美品位的提升,建築裝飾藝術逐漸告別了啟蒙階段,進入了迅速發展期,貫穿著整個古代建築藝術史。現以建築的裝飾形式分類,主要包括建築雕塑飾件、壁畫和彩畫三部分。建築雕塑飾件,主要以磚、石、木三種材質為載體,漢之前的建築主要是磚瓦和石作裝飾,唐、宋之後木構成為建築的主流,木製裝飾也就成為重要的裝飾內容。磚瓦裝飾是對屋頂、屋椽、牆麵、地麵、台基等磚瓦的藝術處理。屋頂作為古代建築重點裝飾的部位,屋脊上裝飾有獸頭、吻、鴟尾等,宋後在垂脊上還裝飾有龍、鳳、獅、馬等動物造型藝術作品。筒瓦頂端的瓦當,既有保護房屋椽木的實用功能,又有裝飾屋簷的作用。瓦當最初現於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位處關西的西周王朝得風氣先,首先使用。至秦漢,進入了高峰時期,從考古發掘的資料顯示,這階段大量形製各異、紋飾多變的瓦當應運而生,因此,瓦當是研究古代建築裝飾的重要考古資料和藝術珍品。陳直的《秦漢瓦當概述》,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瓦當進行了分類。近年出版的華非編著的《中國古代瓦當》、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秦漢研究室編的《新編瓦當圖錄》、錢君匋等編的《瓦當彙編》和李發林的《齊故城瓦當》等,對瓦當的產生、類別、藝術特點等問題的分析,為美術史研究者創造了良好的硬性資料基礎。地麵鋪磚多是模製的花紋磚,有些建築的牆壁也經常用花紋磚進行裝飾。石作裝飾是指對台基、欄杆、踏道、角石和標誌性建築小品等石構件的藝術處理。木作裝飾是對木結構主要構件,如柱、梁、枋、鬥拱、椽子以及門窗、廊簷、天花板及室內分隔構件的藝術加工。
壁畫作為建築裝飾的一部分,具有點睛之意。殷墟考古發現的一塊繪有紅色花紋的壁畫,當是我國最早的建築壁畫之一,這類早期壁畫的出土,開啟了中國古代建築裝飾藝術新的篇章。有關古代建築壁畫的發展,詳見前文第一章繪畫部分,這裏不再贅述。
彩畫是指在木構建築上施彩塗畫,主要塗施於梁、枋、鬥拱、柱頭、窗欞、門扇、雀替、牆壁、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欄杆等建築木構件上,以梁枋部位為主。通過油飾和彩繪,使這些木構件成為建築整體中富有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達到藝術裝飾的目的。彩畫始於春秋時期,秦、漢時已極為盛行,《西京雜記》所載“椽榱皆繪龍蛇縈繞其間”和“柱壁皆畫雲氣花蒔、山靈鬼怪”即可證。宋代和清代是彩畫發展的兩個重要時期,宋彩畫色用青綠色為主調外,常間夾以紅色,甚至有五彩遍裝者,紅、赤、黃等色並用,疊暈畫法除青綠外,也有用朱色的,但較為少見,以上也是宋彩畫與清彩畫不同之處。據《營造法式》記載,宋彩畫大致有五彩遍裝彩畫、碾玉裝彩畫、青綠疊暈棱間裝彩畫、解綠裝飾彩畫、丹粉刷飾彩畫五種品種。如今所見的清彩畫按照適用場所的等級由高到低依次為和璽彩畫、璿子彩畫、蘇式彩畫。和璽彩畫多用於皇家主要宮殿,以龍鳳為主要題材,色用青綠相間;璿子彩畫多應用與官衙和廟宇等次要殿堂,圖案以枋心畫龍、錦、西番蓮或素底黑線為主;蘇式彩畫多運用於園林與住宅,圖案涉獵山水、人物、花卉、翎毛,內容較為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