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美術史所研究的古代建築(3 / 3)

我們從上述這些考古發現或留存至今的古代建築裝飾品,顯見裝飾是附著於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中的一段優美“旋律”。而作為美術史研究者,除了古代建築藝術本身的構造美之外,更為關注的是建築中的裝飾,包括其紋樣造型、圖案色彩等。所以說,考古發掘報告中提供給我們直觀、真實的建築裝飾藝術,在美術史研究中是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也是構建中國古代建築史及美術史的重要部件。

作為考古實踐中對象的一個類別,美術考古屬於特殊考古。類似的特殊考古還有:農業考古、冶金考古、醫藥考古、天文考古、交通考古、鹽業考古、音樂考古、地震考古,等等。一般而言,在田野調查與遺跡、遺址發掘中,涉及美術品的考古我們習慣上稱之為“美術考古”。

如果說“美術考古”是一種帶目的的實踐行為,這一目的一旦上升到科學層麵就有著“美術考古學”的指稱。換句話說,“美術考古學”是對美術考古實踐現象的學術研究。

將“美術考古學”這個名詞引入中國學術界的是郭沫若先生,他在1929年翻譯出版的《美術考古學發現史》一書中,最早使用了美術考古學這個概念。不過,當時的郭沫若對“美術考古學”並沒有多大了解,隻是出於翻譯的需要套用了這個名詞。到了40年代末50年代初,一些學者在上海成立美術考古資料組,負責編輯、整理當時調查、出土的美術考古資料,這是將美術考古學運用於學

西安半坡居住區周圍有一條深寬各約5.6m的壕溝(當時古代之塹)圍繞,是村落的防衛設施。溝外東部有燒窯的窯址,北部為墓地。在居住區的中心有一座方形大房子,是開會活動及居住老人及小孩的房屋。大房子中部有四棵大木柱,是我國已知木梁柱結構的最早、最大的尺寸。當時的人們能用粗笨的石器造出如此巨大的房屋,足證明他們創造力已經很不低了。在大房子及廣場周圍分布著幾十所圓、方不等的小房子,是氏族成員住用的,大小房子中心都有燒火的灶。

據考古資料研究,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發現距今6000—7000年前的利用竹木材料建造的帶榫卯的幹欄式建築,為新石器時代最早發現的建築形式。在該遺址第四層中還發現了大片木構建築遺跡,出土了包括圓柱、方柱、版柱、梁、柱、板等之類的木構件。

這階段木骨夾泥牆仍常見用,亦見燒土塊鋪地或壘屋牆。屋內地麵常用石灰質物打實,多石的地方常壘砌石牆(西藏昌都卡若遺址)。此外,還有用竹木結構的,即用木柱支撐屋頂,用竹片做編竹牆(大溪文化)。

江西清江營盤裏出土的一座長脊短簷式陶屋模型,此屋頂麵上裝飾圖案極為豐富。在寧夏固原後河遺址有房屋下部塗抹白灰,上有紅色線條的簡單圖案描繪。可見,新石器時代的住房對裝飾藝術的追求已很重視了。

西周出現的板瓦、筒瓦、人字形斷麵的脊瓦、圓柱形瓦釘,是古代建築的一個重要進步。此後出現的瓦當,發展至秦漢達到高峰,就其表麵的紋飾流變,為研究古代裝飾藝術提供了切實的憑據。

陝西岐山鳳雛村發現的西周貴族宮室建築基址的平麵布置,如前堂後寢、東西廂房,後院有穿廊(工字廳式)的四合院製度,竟與明清的剝削階級第宅布置非常近似。可見,此時期的住宅構築水平已遠遠超出了原始時期。

住宅建築是各建築類型的源頭,其他類型建築都是從這裏發展而來,故宮殿建築類也可視為住宅建築的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