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中國古代建築的藝術特征(1 / 1)

中國古代建築類型頗多,前文就其用途和空間含義作了分類,並一一概述,旨從宏觀上探討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古代建築的發展軌跡及其藝術風格,體味中國建築藝術的博大精深。這些建築類型,呈現不同藝術風格之餘,亦構築了豐富多姿的中國古代建築藝術體係。相較於西方建築藝術的華彩樂章,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彰顯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特質,並擁有獨特的藝術特征。劉敦楨在其《中國古代建築史》中有專章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特點,中央民族大學的溫風海也以專文的形式提出了對中國古代建築風格的幾點認識,為美術史學家進一步深入研究其藝術特點奠定了初期的理論基礎。汪國瑜所著的《建築——人類生息的環境藝術》,其中第三章分別從建築的材料、空間組合、形製識別、環境情趣、群體和諧等角度對建築藝術特征進行了美學闡釋。此外,還有一些就建築藝術的特征作專文分析的,如《論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征》、《中國建築的藝術特征與審美思想》等文。綜合眾多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古代建築的藝術特征主要體現為以下五個方麵:

首先,建築藝術蘊含著深刻的曆史文化內涵,正如前蘇聯美學家鮑列夫所說:“人們慣於把建築稱作世界的編年史,當歌曲和傳說都已沉寂,已無任何東西能使人們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時,隻有建築還在說話。在‘石書’的篇頁上記載著人類曆史的年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作為民族文化的體現和時代精神的鏡子,根植於深厚的傳統文化之中,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特定心理情緒、精神風貌和審美理想,表現出鮮明的人文主義精神。

其次,中國古代建築強調與環境的緊密結合的交融處理,最終達到建築與環境的完美統一。上節中提及的中國建築無一不是與其所在的環境互彰共美的最好例證:金碧輝煌的三大殿與故宮建築群參差錯落的環境輪廓線的交相輝映,江南橋街水巷與周圍水網的縱橫交錯,身處山居野處的梵鍾磬語的叢林禪院,等等,都向我們揭示了以環境襯托建築的重要性和建築對相應環境點染的意義,即“建築物總是構成了它所在環境的重要麵貌特征……同樣,隨心所欲地改變環境也會影響到建築本身”。因此,中國古代建築與環境兩者具有共生性,缺一不可,且相互影響、互為補充。

第三,由於對木材的偏好和鍾情,中國古代建築多以木構架為主,創造了與之相適應的平麵布局、立體造型和相互聯係的結構,從原始社會末期起,一脈相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中國古代木構架體係基本上是以柱為點式成網狀布局的梁枋組合,即采用柱、梁構成房屋的承重框架,將屋頂的荷載通過梁架傳到立柱上,牆壁又起圍護和隔斷的作用。此體係分為抬梁、穿鬥、井幹三種結構方式,以抬梁式結構使用範圍最為普遍。此外,木料本身具有可雕、可畫和安裝靈活的特點,這種木構建築也容易使建築的結構布局、實用功能、藝術風格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第四,中國古代建築是藝術的綜合體,具有極大的概括性和包容性,它融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於一體,集中了繪畫的全部色彩和線條、雕塑的裝飾與紀念功能,體現了建築藝術所具有的形象性和象征性,很好地傳達了意境和風尚。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上述特性亦折射出建築藝術與其他各種藝術之間的關係,正如車爾尼雪夫斯基在其《生活與美學》中所言:“藝術的序列通常從建築開始。因為在人類所有各種多少帶有實際目的的活動中,隻有建築活動有權利被提高到藝術的地位。”

第五,中國古代建築有豐富多彩的藝術造型。如富有裝飾性的屋頂,它是中國建築空間造型中最精彩的一筆。《詩經》裏“作廟翼翼”,即是詩人描述祖廟屋頂舒展如鳥翼之句。梁思成的《清式營造則例》第一章緒論部分,也談及中國建築屋頂之美。屋頂最具表現力的式樣為殿頂、攢尖頂、硬山頂、懸山頂和歇山頂,均在各地各類建築中被廣泛應用。標誌性建築小品:闕的華表、牌坊、照壁和石獅等,也是極具造型魅力的。此外,裝飾和色彩的運用也是建築藝術造型突出表現的方麵,後文將作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