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其他工藝美術品(1 / 3)

除了上述幾種主要的工藝美術形式外,工藝美術還包括:“瓷器、漆器、金銀器、編織及紡織物等工藝品,也都是美術考古的對象。”工藝美術之美是人類在不斷的生活實踐與藝術實踐中創造的,是人類的物質性與精神性生產高度結合的創造行為。基於此,把瓷器、漆器、金銀器、編織及紡織物等工藝品列入工藝美術範疇可視之必然。

一、瓷器

如果說陶器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標誌,那麼瓷器則是我國古代人民的獨特創造,是我們的祖先對物質文明的貢獻。瓷器是以高嶺土或瓷土作胎,經過一千二百度以上的高溫燒成,器表施有高溫燒成的釉,並且具有胎體燒結致密,不易滲水、汙染,能防酸堿腐蝕的特質。瓷器形成的“二要素”是原料與燒成,前期陶器工藝的成熟已為瓷器的誕生奠定了物質和技術的支持。換言之,瓷器是在陶器工藝發展到一定水平上產生的。有關這點,許多學者根據商、周遺址和墓葬出土的原始青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成文發表。如安金槐的《對於我國瓷器起源問題的初步探討》、李輝炳的《論瓷器的起源及陶與瓷的關係》、宋伯胤的《關於我國瓷器淵源問題的探討》、葉宏明的《關於我國陶器向青瓷發展的工藝探討》等。從審美角度而言,瓷器通過表麵各色釉的覆蓋,達到完美的裝飾效果,且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在美術史上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唐三彩即是釉彩藝術發展的一個頂峰。由於三彩特殊的彩釉窯變神韻,使得很多學者對其釉藥的配製、燒製工藝和造型藝術等問題傾注了大量的研究精力,相繼出版、發表了《洛陽唐三彩》、《唐三彩》、《陝西省唐墓出土的三彩器綜述》等著作和論文,這些成果對美術史學家研究宋以後瓷器的藝術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始大量科學調查和發掘古代瓷窯遺址,迄今已在全國各地發現了數以千計的古代製瓷遺址。50年代發現的長沙窯遺址、80年代重現的刑窯遺址和近幾十年相繼發現的湖南湘陰嶽州窯、江西豐城洪州窯、四川成都青羊宮和邛崍窯、安徽淮南市壽州窯、河北曲陽澗磁村窯、河南鞏縣窯、山東淄博磁村窯、寧陽西太平窯、陝西銅川耀州窯等,這些窯址的發現,為考古學者研究各窯係發展提供了新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經美術考古學家對考古材料的全麵梳理、歸納,為美術史學家再研究奠定了基石。《中國美術全集》工藝美術編1—3《陶瓷》(上、中、下)三冊、熊寥著的《中國陶瓷美術史》,就是美術史對陶瓷考古資料再研究的成果。

中國是陶瓷的古都,瓷器的曆史源遠流長。原始瓷器出現在大約距今4000餘年前的龍山文化,主要為一些原始青瓷殘片。在商周遺址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瓷器已經相當可觀,它們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地區,主要以貯盛器為主,有尊、罍、缽、罐、甕、豆、簋和壺等。如河南鄭州銘功路商墓出土的“商代原始瓷尊”,尊形為敞口、折肩、深腹,底肩部飾席紋。胎為黃灰色,器表及器裏的上部均施有黃綠色釉,該尊帶有仰韶文化陶器的遺風,兼藏龍山文化陶器的特點,從器物造型上看,將新石器各個時代的長處融彙於此件中,不失為該時期的代表佳作。西周時,原始青瓷器燒造技術較商代有所發展,胎製更為細膩,釉層明顯增厚,施釉也較為均勻,分布也較為廣泛,河南的洛陽龐家溝、浚縣辛村、信陽孫砦、潢川李老店,陝西的西安張家坡、長安普渡村,江蘇的丹徒煙墩山和安徽的屯溪等地的西周遺址和墓葬中均有出土。戰國時,原始瓷器質量有所提高,進入了早期青瓷階段,器形也大為增加,至西漢時,瓷器不但產量大、用途廣泛,而且器形種類多,製作規整,釉麵也較為光潤。戰國、西漢時期主要以飲食器具為主,如碗、盤、盂、盅、碟、壺、罐、盒和缽,其中碗、盤式樣最豐富,顯然早期青瓷器已成為人們重要的生活用具。早期瓷器的器形來源於青銅器,有的與同期的陶器的造型相似,瓷胎上的紋飾多是拍壓和刻劃而成,器表裝飾有條紋、方格紋、藍紋、葉脈紋、鋸齒紋、弦紋、席紋、網紋、圓點紋、雲雷紋、人字紋和附加堆紋等。

早期瓷器發展到東漢,在上虞、慈溪、寧波和永嘉等地已能燒製成熟的青瓷器,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曾對浙江上虞縣上浦公社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瓷片標本和窯址附近的瓷土做過測試和化驗,根據數據也證實了東漢是我國陶瓷史上的重要節點,是我國瓷器工藝上的一大飛躍,結束了瓷器發展過程的原始階段。由於青瓷既比陶器堅固耐用、清潔美觀,又比青銅器、漆器、木器等造價低廉,而且原料分布廣泛,蘊藏也十分豐富,全國各地均可燒造。所以,青瓷一經出現就迅速地發展起來,成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具。這時期的青瓷的造型藝術、裝飾風格仍保留了早期青瓷顯著特點,未形成自己的風格,但為三國、兩晉、南北朝製瓷工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國、兩晉、南北朝和隋代的南方地區由於戰亂較少,社會相對穩定,經濟比較繁榮。製瓷工業以浙江地區為中心,在浙江北部、東北部、中部和東南部都發現了數量眾多的瓷窯遺址,並初步形成了四個我國最早的特點比較明顯的瓷業係統,即越窯、甌窯、婺州窯和德清窯。除德清窯燒製青瓷的同時兼燒黑瓷外,其他各窯均以燒青瓷器而出名。東吳時期的越窯遺址在今上虞縣已發現了三十多處,西晉時達到了六十多處。上虞是當時瓷器的生產中心,該地生產的青瓷代表了這一時期製瓷工藝的新水平。燒製的器物有雞首壺、四係罐、香熏、唾壺、多格盤、虎子、硯台、水注、耳杯、碗、盤、洗等多種,還有一些明器的出現。除上述江浙地區外,這時期的窯址與墓葬在江西、安徽、湖南、湖北以及四川、廣東、福建等地也有一些發現,並形成了獨有的特色,這樣,南方瓷器生產呈現遍地開花的局麵,為唐代瓷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時期青瓷的裝飾比較簡樸,西晉時以印花為主,有弦紋、方格紋、菱形紋、網紋等;東晉時,印花裝飾減少,多為褐色斑點,主要裝飾在器物的口沿部位。南朝、隋代時期,受佛教的影響,蓮花瓣紋開始流行並廣泛使用。東晉時,黑瓷發展趨於成熟,以兼燒青瓷的德清窯的黑瓷最為出色,由於黑瓷製作成本較低,成為日後民間大量生產的日用瓷器。同時期北方瓷業一直處於停滯階段,直到北齊才迅速發展起來。1955年,在河北景縣發現了一座北齊封氏墓,墓中出土的4件青瓷仰覆蓮花大尊,是北方青瓷的代表作。近年來,在平山崔昂墓、安陽範粹墓、濮陽李雲墓等,又陸續出土了不少青瓷精品。從出土遺物看,北方與南方青瓷器物在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麵均有所不同:北方青瓷的器形較大,胎體厚重,胎色灰白,釉也較厚,裝飾多以蓮花瓣紋、忍冬紋為主。此外,北方青瓷發展的同時,還孕育著白瓷的誕生,白瓷與前文提及的黑瓷一樣,脫胎於青瓷。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範粹墓中發現的一批北朝的瓷器,可能係最早的白瓷,胎質一般潔白,質地細膩,器裏外施乳白色透明釉,是青瓷向白瓷過渡的初期產品。北朝白瓷的出現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又一個重要的裏程碑,為日後的青花、釉裏紅、鬥彩、粉彩、琺琅彩等彩瓷創造了先決條件。

至唐代,北方形成了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係統,南方則有以越窯為代表的青瓷係統,一青一白代表了唐代瓷器生產的兩大主流,後人常用“南青北白”來形容。同時長沙窯“釉下彩瓷”、“花瓷”、“唐三彩瓷”等有特色的製瓷工藝也相繼出現。南方除越窯和長沙窯外,主要還有甌窯、婺州窯、嶽州窯、洪州窯、鼎州窯等,除了鼎州窯還未發現外,其餘均有考古發現。唐代越窯瓷場集中在浙江東北部的上虞、餘姚、寧波等地,以餘姚上林湖一帶瓷窯為代表,燒製的器物保持了前朝的風格,後迅速擴展到諸暨、紹興、鎮海、鄞縣、奉化、臨海等縣,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瓷業係統。越窯青瓷釉層豐厚均勻,呈青黃或黃綠色,滋潤而不透明,給人一種意蘊深邃的美感,被陸羽讚之為“類玉”、“類冰”。晚唐、五代時期,越窯還為宮廷燒製秘色瓷,它是越窯的精品,故越窯青瓷也被稱為秘色瓷。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出土16件秘色瓷器,同時出土的“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金錢寶器衣物帳”碑中,明確記載為“秘色瓷”。唐代北方燒製白瓷的窯場主要集中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除邢窯外,還主要有河南的鞏縣、密縣、登封,河北的曲陽,陝西的銅川和山西的平定井村等。唐人李肇《國史補》曾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可見當時白瓷的受眾群體之廣泛。如青瓷般,陸羽也曾讚美刑窯白瓷為“類銀”、“類雪”,這與出土的盛唐以後的細白瓷釉色潔白相吻合。邢窯精美的細白瓷的燒成,與當時先進的匣缽裝燒技術密切相關,此項技術提高了產品的裝燒量,而且保證了白瓷的質量,為白瓷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除了青瓷、白瓷器外,“釉下彩瓷”、“花瓷”、“唐三彩瓷”也開創了唐製瓷工藝的新局麵。湖南的長沙窯發展的釉下彩,為瓷器的裝飾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長沙窯初期采用模印貼花裝飾,為了突出它的藝術效果,往往又在貼花上再施褐色彩斑,然後施青釉。這種釉下彩的褐色水漬斑在元和三年雙係罐以及模印貼花壺一類器物上就已普遍使用。“花瓷”則指一種黑釉帶乳白色或乳白中呈現針狀藍色斑的瓷器,器類主要有壺、罐、拍鼓等,故宮博物院藏唐黑釉斑點紋拍鼓是它的代表作。“唐三彩瓷”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唐代瓷器另一突出成就,因此,無論是器物的造型、裝飾或者釉色、施釉工藝各個方麵,在陶瓷器史上都開創了一個新時代。唐三彩是掛釉陶器,釉色工藝是最具特色的。其表麵釉層是無色透明釉,在釉中配彩後,經過烘燒,釉麵呈現斑駁陸離的色彩效果,這說明當時的製瓷工匠已經熟練地掌握了金屬氧化物呈色規律。裝飾藝術在唐三彩器物上也具有一定的風格。工藝師們將中國畫的筆墨技法與構圖技法巧妙地運用到器物裝飾上,如散點配彩法、潑墨(釉)法和點、線麵描相結合等技法,同時借鑒漆器裝飾的技法和平麵設計的技法,包括圖案構成法、瓷土堆貼法、貼花加彩法、印花加填彩、刻花填彩等。唐三彩的造型也尤為豐富,具體可分為兩類,即傭和器物。傭又分為人物和動物,人物形象各異,姿態萬千,動物製作也栩栩如生,這些三彩造型體現了唐代藝術的精湛,在美術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唐三彩與越窯青瓷、邢窯白瓷一樣,在唐代已經輸出海外。國外的考古發現表明,沿著陸上絲綢之路東海、南海海路沿線,都有我國“唐三彩瓷”的蹤跡。

五代瓷器,從唐雍容渾厚發展到優美秀致,加工更加精細,成型技術也有所提高。這時期江西景德鎮窯已嶄露頭角,但對於它的始燒年代目前尚無定論。景德鎮五代瓷窯均燒製青瓷和白瓷。青瓷與唐越窯相似,白瓷胎則與邢窯白瓷接近,且透光度較好。

宋代是我國製瓷手工業史上的一個極為繁榮的時期,根據各窯瓷器的造型、釉色、裝飾和燒製工藝的異同,宋以後的瓷器大體上可分為北方的定窯係、耀州窯係、磁州窯係、鈞窯係、汝窯係,南方的景德鎮青白瓷窯係、龍泉青瓷窯係和宋代黑瓷、景德鎮元代青花瓷器、官窯與傳世的哥窯以及遼代瓷器等。汝窯為宋代著名瓷窯,有官窯和民窯之分,曾被列為宋代五大民窯(汝、官、哥、鈞、定)之首。20世紀80年代在河南臨汝縣發現了燒製民用瓷的汝窯。汝窯也曾為北宋宮廷燒製禦用瓷,1986年在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發現了汝官窯,並出土了供宮廷用的完整瓷器22件。汝窯主要燒製的器物以盤、洗居多,碗、碟、尊、瓶等較少,胎體都較薄,呈香灰色,凡屬圓器除了支燒點露出胎色外,其餘均施滿釉,釉色呈現淡淡的天青色,可細分為天青、印青、天藍和粉青等色,猶如柴窯的“雨過天青雲破處”的色澤。相對於禦用汝窯瓷器“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禦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民間汝瓷產量頗豐,器類也較多。鈞窯是以彩釉著稱的瓷窯,始燒於晚唐,盛於宋、金、元時期。宋代鈞窯創燒的紫紅色釉,將複色釉的技術滲入到青釉製瓷工藝中,為瓷器史上一個突破。鈞窯亦有官窯和民窯之分,官鈞燒製出來的“玫瑰紫”、“海棠紅”等各種各樣的花盆、奩、出戟尊、鼓釘洗等,代表了鈞窯的最高水平。金、元時期民窯鈞瓷發展較快,窯場分布逐漸擴大,在河南、河北、山西一帶形成瓷窯體係,主要以生產生活用器為主,但質量稍遜於宋代官窯鈞瓷。從已發現的100餘處窯遺址出土的器物看,鈞窯瓷器造型有強烈的藝術傾向,除常見的生活用具外,還有製作規整、質樸敦厚的出戟尊、敞口尊、鼓釘尊、單柄洗、菱花式花盆、葵花式花盆、海棠式花盆、六方形盆奩、雞心碗、膽式瓶、三足爐等。定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中唯一燒製白瓷的窯場,兼燒黑瓷和綠瓷,自宋起成為北方一個重要的白瓷窯係。定窯的瓷釉釉層薄,釉色白中微閃黃,以刻、印手法來裝飾器物,尤以印花流行於當時,從出土的定窯瓷器發現,印花題材常見為各種花卉,其次為動物、水波紋、嬰戲圖,並形成獨特風格,如將金銀器的壓模造型技法和緙絲品的圖案與白瓷的燒製技術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金銀壓模錘打質感和絲織錦緞花紋細膩特點的白瓷印花裝飾技術,即“陶模鏇坯法”。北宋中晚期,定窯燒造技術還出現了覆燒法,這樣就在保證燒好薄胎印花瓷器的前提下,大大增加了窯內的裝燒量。宋時與定窯南北相應的景德鎮青白瓷窯,兩窯都在刻、印花的白瓷製作上有不同的建樹和地方特色。區別於定窯白瓷的暖白色調,景德鎮青白瓷,白中顯青、青中見白,呈現冷白色調。景德鎮青白瓷和定窯白瓷均曾作為貢瓷,但後來定窯被汝窯所取代。耀州窯始燒於唐代,北宋達到鼎盛,金、元時期逐漸衰落下去。北宋後以青瓷為主,同時還燒製數量較少的醬釉、黑釉和白釉,器類非常豐富,器型以碗、盤最多,盒、瓶、罐、壺、盆、爐等次之。磁州窯係是北方重要的民窯之一,與耀州窯同期,始於晚唐,盛於宋、金、元時期。磁州窯係以河北省邯鄲彭城鎮為中心,窯場遍布於今河北、河南、山西、山東等地。這些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黑瓷、青瓷等,故釉色比較豐富,有白釉、黑釉、醬釉和綠釉。此外,磁州窯還承襲了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的技術,創燒出了白釉黑花瓷器,此燒造技術把製瓷工藝與繪畫技法完美地結合在一起,為工藝美術史上的一大創造。龍泉窯是在越窯、甌窯、婺州窯的影響下興起的,創燒於五代末年,盛燒於兩宋晚期。較之前釉薄且高溫燒製易流釉的青瓷,南宋龍泉窯開始燒製厚釉青瓷,使之更具有豐厚的質感,且風格也多樣化了。在出土的厚釉青瓷中,龍泉窯的粉青釉、梅子青釉是最為出色的。龍泉窯燒製的器物造型較淳樸,器底厚重,圈足寬闊而矮,且每種器物都有多種樣式,如瓶有膽式瓶、盤口瓶、弦紋瓶等。除釉色和造型外,龍泉青瓷的裝飾技法也有獨到之處。北宋時期大多沿襲越窯的裝飾技法,以刻畫紋最多,印紋次之,南宋時期多用堆塑、貼膜和浮雕等。黑釉瓷器宋時已經極為普及,此時燒製的工藝基本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因不同的燒成條件而產生的呈色變化,如黑釉油滴釉(碗)、黑釉兔毫釉(盞)、鷓鴣斑;第二種是因不同的化妝法而形成的各種紋飾,如玳瑁斑、鐵鏽花、剪紙漏花、樹葉紋、玲瓏剔花和印花等。宋時黑瓷中以碗和盞居多,尤以兔毫釉盞受到推崇,順應了當時盛行的“鬥茶”習俗。哥窯和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哥窯的釉色有米色、粉青、月白、灰青等,以粉青為正色。哥窯的特點為紫口鐵足及釉麵布滿細小不規則的開片紋,其中以“金絲鐵線”的瓷器最顯哥窯製瓷藝術的新穎別致。官窯是專為宮廷燒製青釉的瓷窯。宋代官窯主要有河南開封(北宋京城汴梁)和杭州南郊的烏龜山下(南宋),其餘均是臨時利用民窯為宮廷燒造瓷器,如上文提到的定窯、耀州窯、鈞窯、汝窯和景德鎮窯等都曾設過官窯。官窯器物特征是胎體較薄,北宋釉層薄,南宋施釉較厚,多為仿銅器、仿玉器的造型。唐代和北宋瓷業的發展對遼瓷也產生過一定的影響,遼瓷的白釉仿效的是北宋定窯,三色彩釉則有唐三彩的遺風,因而遼瓷具有中原地區瓷器的共同特征,同屬宋時瓷器。遼瓷目前所發現的窯址主要有林東遼上京窯、南山窯、白音戈勒窯,遼寧赤峰缸瓦窯,遼寧遼陽冮官屯窯,北京龍泉務窯,大同西郊青瓷村窯。遼瓷的器物在造型上雖有仿中原的,但主流仍保持著本民族的特色,如盤口長頸瓶、鳳首瓶、雞冠壺、雞腿瓶、海棠式長盤,三角形碟和方碟等,尤以雞冠壺最原始地保留了契丹族的民族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