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在羊背上的國家
澳大利亞位於南半球,麵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4/5個中國。它東臨南太平洋,西臨印度洋,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等島嶼組成。
該國四麵臨海,東南隔塔斯曼海與新西蘭為鄰,北部隔帝汶海和托雷斯海峽與東帝汶、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相望。該國麵積為769.2萬平方千米,占大洋洲的絕大部分,其海岸線長為36735千米。
澳大利亞雖四麵環水,但沙漠和半沙漠卻占據了全國麵積的35%。在東部沿海,有全世界最大的珊瑚礁群──大堡礁。該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
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大利亞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係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麵積約100多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大陸總麵積的14%。 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麵積超過9000平方千米,但長期呈幹涸狀態。
澳大利亞的農牧業比較發達,自然資源也很豐富,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和“坐在礦車上的國家”之稱。
國家曆史
澳大利亞一詞,原意是“南方大陸”,來自拉丁文terra 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在歐洲殖民者到來之前,澳大利亞是當地土著居民的天下。
1770年,英國航海家詹姆斯·庫克抵達澳大利亞東海岸,宣布英國占有這片土地。1788年1月26日,英國流放到澳大利亞的第一批犯人抵達悉尼灣後,英國開始在這裏建立殖民地,後來這一天被定為澳大利亞國慶日。1900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澳大利亞聯邦憲法”和 “不列顛自治領條例”。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各殖民區改為州,成立澳大利亞聯邦。1931年,澳大利亞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大洋洲的花園城市
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是個年輕的城市。100多年以前,這裏還是澳大利亞阿爾卑斯山麓的一片不毛之地,1820年被人發現,此後有移民來建牧場,到1840年發展成一個小鎮。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以後,為定都問題,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爭執不下。直到1911年,聯邦政府通過決議,在兩個城市之間,選一個風調雨順、有山有水的地方建立新首都,這就是堪培拉的雛形。
堪培拉市位於澳大利亞山脈區的開闊穀地上,海拔760米。莫朗格洛河橫跨市區,向西流入馬蘭比吉河。這裏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全年降雨量平均,四季都有陽光普照的日子。
市內建築主要包括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堪培拉大學和國立圖書館,市區西南還建有宇宙航行跟蹤站。
堪培拉的城市設計十分新穎,環形及放射狀道路將行政、商業、住宅區有機分開。城市中心的格裏芬湖噴泉,即為紀念庫克船長上岸200周年而建的“庫克船長紀念噴泉”水柱高達 140 米,極為壯觀。全城樹木蒼翠,四季鮮花,每年9月,堪培拉都舉辦花節,以數十萬株花迎接春天的到來,被譽為“大洋洲的花園城市 ”。
大堡礁
大堡礁作為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它不僅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也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又被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省對岸,是一處延綿2000多千米的地段。它縱貫蜿蜒於澳大利亞東海岸,最寬處161千米。在落潮時,部分珊瑚礁露出水麵形成珊瑚島。這裏景色迷人、險峻莫測,水流異常複雜。
大堡礁有魚類1500種,軟體動物達4000餘種,聚集的鳥類242種,並有著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這裏還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儒艮和巨型綠龜)的棲息地。在大堡礁,還生活著350多種珊瑚,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它們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這些珊瑚千姿百態,異常美麗。
大堡礁形成於中新世時期,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曆史,如今,它的麵積還在不斷擴大。
1981年,澳大利亞大堡礁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塔斯馬尼亞
塔斯馬尼亞,是一個由300多個島嶼組成的溫帶群島。它位於澳大利亞南麵,是澳大利亞最小的州,也是澳大利亞唯一的島州,與墨爾本隔海相望,同時它還被認為是“世界的盡頭”。塔斯馬尼亞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宜人,是一個多姿多彩、物種豐富的自然之島。起伏的山脈、連綿的牧場、茂密的原始森林和未受到任何破壞的白色沙灘,使這裏成為世界上最令人神往的人間天堂之一。
艾爾斯巨石
艾爾斯巨石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塊岩石,它就像一個意誌力堅定的鋼鐵戰士,千百年來靜靜地矗立在那片大荒原上,守護著整個澳大利亞大陸的安寧。
艾爾斯石矗立在澳大利亞中部的沙漠地區,長約3000米,高340米,它的西邊低而窄,東邊高而寬。艾爾斯石是世界上最大的獨塊岩石,由於它自身體積的龐大,再加上所處的位置非常開闊,以至於人們在距離100 千米之外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這塊巨石的高大身影。科學家推斷,在距今約5億年前,澳大利亞中部曾經是一片浩瀚的海洋,底部堆積著厚厚一層細軟的沙子,後來經地殼運動向上抬升而形成了一座島山,艾爾斯石就是這座島山經過歲月剝蝕後留下的殘體。如今,這塊巨石的大部分仍埋在地下。
艾爾斯石最著名的特點,是在不同的時間和季節裏能自動變換出五彩繽紛的顏色。這種特點,被當地的土著人視為上天賜予的力量。他們將艾爾斯石奉為神石,幾千年來更是依靠著巨石顏色的變化來安排其生活和農事。而流傳在這些人中間的無數關於神石的傳說,更為其增添了夢幻的色彩。此外,這塊看上去光禿禿的岩石,其實是眾多小動物們生活棲息的樂園。
三姐妹峰
在澳大利亞東南部著名的大藍山風景區中,最具特色的要數高為450米的三姐妹峰。三姐妹峰是三個倚在一起、造型頗為生動的黃褐色崖頭。因為山勢險峻,這塊岩石隻能遠觀。這個被當做大藍山象征的岩石,有著一段三姐妹與澳大利亞土著三兄弟之間古老的愛情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三位美貌的姐妹一直在此生活。不幸的是,這三位姐妹竟同時愛上了山下另一部落的三位兄弟。這有違異族宿怨與規矩,不被父輩首肯,後來因為他們的戀情而引發了兩族的戰爭。當時有一位巫婆為了幫助三姐妹逃過劫難,就把她們變成了山上的石崖。然而最後巫婆卻被殺死,剩下守山穀的三姐妹峰,再也變不回人,也就免了世俗的無數煩惱,生生世世守望著大藍山山脈。
正是這美麗的傳說,為大藍山抹上了一層獨特的神秘感。
如今,這承載著澳大利亞土著人美好願望的三姐妹峰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的風景名勝。
卡卡杜國家公園
卡卡杜國家公園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國家公園,麵積1.3平方千米,位於澳大利亞北部地區達爾文市以東220千米處,這裏曾是澳大利亞的土著自治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