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講壇:“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因在央視“百家講壇”講學而迅速走紅的閻崇年先生,最近被持不同意見者在公開場合掌摑。這不僅再度引起了人們對閻先生的關注和爭議,也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百家講壇未來走向的疑問。因百家講壇而“大紅大紫”的易中天先生,最近梅開三度再入百家講壇講述“諸子百家”,也被很多人稱為是對曾經輝煌一時卻在近來備受爭議、日漸衰落的百家講壇的救市之舉。
關注百家講壇的人們不禁要問:百家講壇,你的“紅旗到底能打多久”?
作為央視近年的名牌欄目,它曾經包裝出了一批當紅學者,尤以講述“漢代風雲人物”和“再品三國”的易中天先生為最,他在一夜之間走紅、講學、出書,甚至被笑稱為“學術超男”。而講述《論語》的另外一個“學術超女”於丹也曾經引起了一股論語熱。上麵所述的閻崇年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這些學者因百家講壇而一夜成名,百家講壇也因為推出了這樣一些為大眾所喜歡的學者以及他們所講述的新穎觀點、講述方式的活潑甚至娛樂化,而迅速聚集了人氣、擴大了欄目影響,當然也賺足了收視率和廣告費。
但是,負麵效應也隨之出現。一些學術明星為了過分吸引眼球、追求收視率,在講述內容上,求新求怪,斷章取義,資料和史實的引用失當;在觀點上,他們有時候偏離已被大多數人認可的主流觀點,而去標新立異、自立觀點,頗有嘩眾取寵之嫌疑;在講述方式上,他們有時候過分迎合觀眾和聽眾的口味,過分娛樂化甚至有媚俗之態。比如這次閻崇年先生被持不同意見者在公開場合掌摑,就是因為他在百家講壇講述《明亡清興六十年》時,常有抑明揚清之意,被很多人認為是在為清代統治者歌功頌德,就連史家已蓋棺定論的“文字獄”,也被他認為是正麵的曆史事件。凡此種種,讓一個“很好很強大”的名牌講座欄目,不時引起公眾的爭議。
作為我個人,從總體上來講是很喜歡看百家講壇的,甚至影響到了還在讀小學的兒子也喜歡上了這個欄目。但我還是不得不提醒一下:警惕學術的低俗化傾向。百家講壇作為中國最權威媒體的名牌欄目,它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大眾化的學術論壇而存在和發展,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麵旗幟,一麵向普通老百姓講述“陽春白雪”的學術科普化旗幟。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眾的曆史觀和思想觀,對那些初通世事的孩子們尤其如此。它也是一個標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他地方媒體和公眾媒介在開辦類似節目上的導向性。從這幾種意義上說,百家講壇的走向和興衰,就不再是央視自個的事情了。學術推廣和科普化,當然可以而且應該通俗一些,但通俗不等於低俗和媚俗,更不等於為了提高收視率可以挑戰我們基本的曆史道德觀和文化核心價值。
因此,百家講壇之類的節目,在保留自身節目的大眾化、通俗化、平民性、爭鳴性等特色和優勢的前提下,完全有必要而且有義務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適當提高學術講座的門檻,加強節目的審定和監督,尤其是杜絕學術觀點的另類和嘩眾取寵。也許隻有這樣,百家講壇等欄目的“紅旗”,才會在普通大眾的心目中始終飄揚,繼續紅遍中國。
(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