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下基層,別秋涼風也涼
今年8月以來,全國的新聞媒體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記者下基層”活動,下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這些舉措讓新聞界特別是記者群體的麵貌煥然一新。社會各界對這次活動充滿期待和厚望,媒體也紮紮實實做了一些深入基層、報道基層、服務基層的好活動。這股下基層的流行風,如同夏日的熱流,一浪高過一浪,著實讓民眾體會到了媒體的新作風和新文風。
然而,不知道是因為時下漸漸入秋了,還是久戰而疲,縱觀國內很多地方,目前這股熱流正有慢慢冷卻的趨勢——如同大多數風一樣來、風一樣而去的各種流行風。一些人(包括媒體界的部分從業者)也心存疑慮:這活動究竟會持續多久?能不能作為一種體製、一種製度長期進行下去?
其實從根本上說,記者深入基層采訪本是分內之事,理所當然。要寫出好的新聞作品,深入基層、投身實踐是必須要做的基礎功,隻有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才能捕捉到新聞、寫出好新聞。但既然新聞主管部門把記者下基層作為一項運動而大張旗鼓地推進,至少說明我們的媒體、我們的記者在相當程度上沒有很好地下基層,以至於社會上評價媒體界出現了諸多“貴族記者”、“白領記者”、“貪利記者”。很顯然,在這種背景下,記者下基層活動的大力開展,就成為一種必然,有其必要性、可能性和緊迫性。
事實上,下基層並不是今年才出現的新聞名詞,早在“延安文藝座談會”期間就有這種提法。我們媒體界需要的,就是要切實將這種新聞媒體從業人員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繼承下來並發揚光大,以一種長期堅守、持之以恒的責任感、使命感,深入基層、轉變作風、改變文風,努力把基本功練好、練紮實,而不是把下基層僅僅當作一次生活體驗和階段式的采風。要做到這一點,僅僅下去刮一陣風、隻有三兩天的熱乎勁,是不可能讓民眾感到“春風拂麵”的;或者像秋風掃落葉一樣狠刮猛吹之後又進入冬眠期,同樣也會讓人心生些許涼意甚至寒意。
我們希望這次新聞界組織的下基層活動,不是應時而需,更不是心血來潮,而是以此為新起點、新契機,把它作為新聞媒體界夯實基礎、培育新人、轉變作風和文風的百年工程奠基儀式,年年推、月月講、天天做。
如此,則新聞界自身引發的這場新聞革命,就不再是一場新聞,而是民眾頷首微笑的“欣聞”,是老百姓年年暢懷擁抱的和煦季風。
(2011年11月)
備注:
本文獲得湖北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省委宣傳部)頒發的2011年第四季度“全省網絡新聞宣傳‘好作品’獎”(季度最高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