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不等於犧牲基本生活質量(1 / 1)

低碳不等於犧牲基本生活質量

三月份堪稱名副其實的環保月。植樹節,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氣象日,以及每年3月的“地球關燈一小時”等活動,讓有關低碳、環保的各種觀點和聲音,在這個月度顯得格外高調,並且很有厚重感。

低碳環保並不是一個新鮮詞,但它卻在近年來有被炒作過度而“異化”的傾向。在保證我們正常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減少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量,那是必需的。但倘若像部分專家學者和民眾提倡的那樣,以犧牲大眾的基本生活質量來保障低碳環保,就頗有一點形而上學的味道了,甚至還有“偽低碳”、“偽環保”的嫌疑。

低碳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作為一個現代社會的公民,當然要特別注重,而且要身體力行。但若因噎廢食,為了低碳而主張排擠一切排碳的現代物件,為了環保而懷戀茹毛飲血的原始狀態,那就是過猶不及了。汽車、空調、手機、網絡、現代辦公方式等,肯定還是不能舍棄甚至會進一步擴大發展的,畢竟不可能讓我們再回到農業社會那種最自然、環保的生活狀態去。人類所有的智慧性創造和勞動,都是希望能讓盡可能多的人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成果,優化和改善我們的生活方式,讓我們的生活過得更美好;而不是其相反,為了環保而環保、為了低碳而低碳,因此而犧牲我們基本的生活質量。

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現代社會對資源的需求在不斷加碼,現代科技的發展也必然帶來資源的巨大消耗,這不可避免地會對環境和資源產生強大衝擊。但現代生活和低碳環保也不是對立的,是可以有機調和、有效融合的,大致把握其中間的“度”就好。可再生的資源,要控製利用、節約使用,讓再生與消耗形成良性循環。而不可再生的資源,在限量使用的同時,盡快研製、開發新型可替代的資源。隻有讓現代科技更好地為我們服務,更快地把人類的創新、智慧轉換成新型資源,以資為我們所利用,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低碳。這樣,不僅保證了生活質量,也踐行了低碳環保。

當然,並不是說我們以此為借口,去逃避我們應盡的低碳環保義務。恰恰相反,我們應該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小細節中,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讓每一個個體的力量彙聚成巨大的能量積累。

從可操作性的角度來說,隻有不影響我們基本生活質量、不影響我們基本工作效率的這種低碳環保,才是真正可大眾性實行的、自覺自悟的持續性行動。否則,很容易演化成“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口號秀,或者是三月來、四月去的行為藝術。.

(201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