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人航天器包括載人飛船、空間站、航天飛機和正在研製中的單級火箭式的空天飛機,它們都可執行軍事任務。但它們的軍事應用至今大多隻是一種設想。載人航天器可軍用也可民用,軍用載人航天器實際上僅就載人航天器的軍事應用而言。
載人飛船
載人飛船是能保證宇航員在空間軌道上生活和工作,執行航天任務並返回地麵的航天器,它的運行時間有限,僅能一次性使用,可獨立進行航天活動,也可以作為往返於地麵和空間站之間的“渡船”,還能與空間站或其他航天器在軌道上對接後進行聯合飛行。
典型的載人飛船由對接裝置、軌道艙、返回艙、儀器設備(主要裝有動力和電源設備等)艙和太陽帆板等部分組成。載人飛船容積較小,所載消耗性物質數量有限,不具備再補給能力,不能重複使用。但它是第一種將人直接送入太空的航天器,是航天技術在人造衛星技術基礎上的新的突破。
載人飛船能擔負的軍事使命有:作為地麵與空間站的軍是運輸工具,可向空間站運送各種軍事補給物資以及接送人員,進行空間救護等;試驗新的軍用航天設備;用於特定目標的偵察與觀察等。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東方”號飛船,後來又發射了“上升”號飛船和“聯盟”號飛船。與此同時,美國也相繼發射成功“水星”號飛船、“雙子星座”號飛船和“阿波羅”號飛船等載人飛船。
20世紀70年代後,美國放棄了飛船,轉而發展技術難度更大的航天飛機,而蘇聯則繼續改進完善“聯盟”號飛船,使其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例如,“聯盟T”和“聯盟TM”是蘇聯在“聯盟”號基礎上研製而成的高性能的載人飛船,至今“聯盟TM”載人飛船仍在使用。
空間站
空間站是大型、繞地球軌道作較長時間航行的載人航天器,是多用途的空間基地。空間站的建立標誌著載人航天技術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世界主要航天大國無不把建立長期性載人空間站(空間基地或空間基礎設施)作為發展載人航天的目標。
與載人飛船相比,空間站具有容積大、載人多、壽命長和可綜合利用的優點。由於空間站可載許多複雜的儀器設備,並可由人直接操作,因而可以完成複雜的、非重複性的工作任務。
空間站被認為是發展航天技術、開發和利用宇宙空間的基礎設施。任何國家要想真正參與空間的開發利用,都必須建立空間站。這是因為:
首先,空間站是衛星、飛船、航天飛機等各類航天器和宇宙探測器的軌道基地,可以停靠、維修保養各類航天器及宇宙探測器,並對它們進行後勤供應,從而可大大確保其運行的安全性,延長使用壽命,提高經濟效益。
其次,空間站是航天器與地球之間的中轉站,例如可由貨運飛船(衛星式飛船)、載人飛船或航天飛機等天地往返運輸係統不斷地將物資和人員由地麵送往空間站,同時又可將有關資料、研究結果及人員等運回地麵。
第三,空間站作為空間基地,可以在上麵建造大型空間係統並將其部署在工作軌道上,還可以通過軌道轉移飛行器和軌道機動飛行器將各種衛星發射部署到不同的軌道上,特別是可以空間站為基地向宇宙深處發射各種宇宙探測器。
第四,空間站是人在空間利用高真空和失重環境進行科學研究和材料加工製造的好場所,還可由人在空間完成地球資源勘測、天氣預報、天文觀測等多種任務,並均能獲得在地麵上所不能獲得的結果。
第五,空間站有重要的軍事應用價值,將對高技術戰爭以巨大的影響。
從理論上分析,空間站有廣闊的軍事應用前景。例如:軍用航天飛機或空天飛機以空間站為基地可對付任何衛星式作戰平台,並隨時對全球任何地方構成威脅。空間站可以部署、組裝、維修和回收各種軍用航天器,並可試驗、部署和使用空間武器等。空間站是可以俯瞰全球的理想的偵察基地,可以直接參與跟蹤、監視、捕獲和攔截敵方航天器和洲際彈道導彈的作戰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