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行星家族中的侏儒—小行星(1 / 2)

1.小行星概況

小行星主要分布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距離太陽2.2~3.2個天文單位的小行星帶內,是圍繞太陽旋轉的數量眾多的小天體。大多數小行星的形狀不規則,隻有少數較大的小行星呈球狀。小行星的個頭很小,直徑一般不超過1000千米,總質量約2.1×1021千克,相當於地球質量的0.04%。小行星與九大行星一樣,也自西向東繞太陽公轉,公轉軌道呈橢圓形;自轉周期平均為11.47小時,自轉軸的取向毫無規律。小行星的組成元素有碳、磷、氧、矽、鐵、鎳等,其表麵溫度很低,一般為-120℃。小行星靠反射太陽光發亮,亮度呈周期性變化。

小行星像行星一樣繞著太陽運行,但是天體又比別的行星小得多,於是天文學家都把它們叫做小行星。在不到10年的短短時間裏,天文學家就在同一個區域裏發現了4顆小行星,引起了當時許多天文學家的興趣,尋找小行星成了他們的一件大事。他們紛紛改進自己的觀測儀器,把一台台天文望遠鏡指向天空,搜索其他小行星。果然,在以後的幾十年時間裏,小行星一個接一個地被發現。到了19世紀末,天文學家們發現的小行星已經有400多顆。

由於觀測小行星的技術不斷提高,發現的小行星越來越多,發現小行星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到現在為止,用照相巡天觀測的方法,已經發現了50萬顆亮度很暗的小行星。這些小行星像一條帶子一樣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天文學家們習慣把這個區域叫做小行星帶。

2.小行星的編號和命名

按照國際上的規定,對新發現的小行星,在計算出它的運動軌道以後,還必須有兩次以上在離地球最近的位置觀測到它,才給它編號和命名。最先被發現的小行星—穀神星被編為第1號,智神星被編為第2號,其他小行星的編號也按照發現的先後次序來編號。現在已經被編號和命名的小行星,已經有5000多顆。

我國觀測小行星的工作是從20世紀才開始的。1928年,我國的天文學家張鈺哲,在美國葉凱士天文台,用60厘米的反射望遠鏡發現了一顆小行星。這是我國的天文工作者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這顆小行星後來就被命名為“中華”。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進行了大量的預測工作,先後發現了400多顆小行星,其中有54顆小行星已經正式編號,有41顆小行星已經正式命名。

從穀神星的發現到現在,經過了180多年。為了紀念在發現小行星方麵最初做出貢獻的皮阿齊和奧伯斯,國際上把第1000顆小行星命名為皮阿齊,而把第1002號小行星命名為奧伯斯。

(1)穀神星

穀神星是1號小行星,也是最早發現的小行星,還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和最重的小行星。1801年1月1日,意大利天文學家皮亞齊發現了它。當時被命名為克瑞斯(羅馬神話中專司糧食的女神),中文譯名是穀神星。穀神星直徑約770千米,質量占所有小行星質量總和的1/2.軌道半長徑是2.77個天文單位,公轉周期是1681天,亮度是7.4等。穀神星屬碳質小行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