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不速之客—彗星(2 / 3)

彗星並不多見。據記載,人類有史以來僅觀測到大約2000多次彗星,其中亮度超過金星的隻有16次。按照通常的定義,亮度接近或超過亮行星的彗星,就是非常壯觀的彗星,一般要平均20年左右才能出現1顆。實際上,彗星是非常多的,據天文學家估計不下1000億顆。

彗星出現預示著人間有災難嗎?

彗裏的形狀很特別,像一把大掃帚。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對這種出沒無常、形狀怪異的天體感到莫名的恐懼,常常把它和天災人禍聯係起來,認為它是災禍的前兆。中國古書上曾稱它為“妖星”、“掃帚星”。其實,彗星和地球一樣,是太陽係的普通成員。許多彗星,都沿著扁長的軌道繞太陽運行,人們可以精確地預言它們露麵的時間。彗裏的出現,與天災人禍毫無關係。

2.彗星的結構和形態

人們一般隻能看到亮彗星的彗核、彗發和彗尾。20世紀70年代,天文學家通過高空火箭和人造衛星發現,彗發之外還有彗雲,因它是由原子氫構成的,所以又叫氫雲,是彗星的外大氣層。

彗星中也有發育不全的,有的沒有彗尾,如運行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奧特姆彗星。有的不僅沒有彗尾,甚至連彗發也沒有,如運行在木星和土星軌道之間的施瓦斯曼-瓦赫曼彗星,不了解它的人很難認出它是一顆彗星。

即使是同一顆彗星,在不同時期也是有差別的。當彗星離太陽很遠時,隻呈現一個雲霧狀的斑點,隻有當彗星離太陽較近時,彗核中的塵埃和氣體才逐漸蒸發形成彗發和彗尾。一旦遠離太陽,彗發和彗尾又會消失。

彗頭中央明亮的部分叫做亮度核或光度核。但它不是彗星的物理核心,即不是真正的彗核,真正的彗核位於亮度核的中央,直徑隻有幾千米到幾十千米。它是彗星的主體,大部分的彗星質量集中於此。

3.彗星的成分

彗星的成分,主要是一些相當於地球上的氣態物質,如氨、甲烷、氰等氣體,還有塵埃。不過這些物質在彗星中是固態的,像冰一樣。此外,組成彗星的物質還有由水結成的冰。在冰狀物質中,還分布著細小的岩石碎塊。

彗星為什麼能發光?

彗星本身不發光。它發光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受太陽風能量衝擊而產生熒光現象,二是受太陽照射而反光。當彗星離太陽越近時,它感受太陽的光和熱就越強,因此所呈現的光度也就越強,其彗尾也拉得越長。當彗星遠離太陽,回到深邃寒冷的太空時,它的光度與彗尾也就逐漸降低消失了。

4.彗星觀測的曆史記錄

我國有悠久的彗星觀測曆史,我國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擁有世界上最早、最豐富的彗星記錄。甲骨卜辭中就有“彗異”的記載,史料中關於觀測到彗星的記錄截止到清末為止不下250多次。特別值得提到的是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帛書彗星圖,繪有29幅形態各異的彗星,反映出遠在戰國末期的秦漢之際,人們已經十分細致地區分了彗星的形態。他們在肉眼觀測的條件下,甚至在彗頭中,看出了彗核和彗發。對彗尾的區分更細,有細而直的,有彎曲的,也有粗寬彗尾的。由此可見,從古至今發現和觀測彗星,一直是人們極感興趣的觀測活動。

望遠鏡發明以後,發現新彗星成為許多業餘天文學家努力追求的目標之一。他們轉動著望遠鏡漫天尋覓,希望發現一顆新彗星的幸運降臨到自己頭上。對預報回歸的彗星,他們也渴望最先看到它的身影。這種辛勤的搜尋有時能得到很大鼓勵,在第一次預報哈雷彗星將於1758年再次回歸時,很多人翹首以望。一個德國農民巴裏茨歇,因最先看到它的回歸而記入史冊。在眾多的搜尋彗星的觀測者中,有不少佼佼者,他們善於捕捉目標。例如,澳大利亞有一個名叫布雷德費的業餘天文學家,他被譽稱為“彗星獵手”。在1972年~1980年間,他一個人就發現過11顆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