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不速之客—彗星(3 / 3)

發現新彗星非常激動人心,觀測他人已經發現的彗星也饒有興味。它們不但形態各異,就是同一顆彗星再次回歸,也會與上一次來臨時有明顯的甚至很大的變化。觀測彗星的有機分子越來越受到重視,人們希望通過觀測彗星,對星際空間的物理狀態和太陽係的演化有更多的了解。

彗星最初出現在天幕上,是繁星中一個不太亮的模糊的小斑點,它相對於周圍的恒星有緩慢的移動。搜尋就以這種模糊的略亮於背景的斑塊為對象。一旦找到這樣的天體,還不能說已經發現了彗星,因為這個斑塊也有可能是星雲或者星團。要剔除它是星團星雲,一看星圖上這一位置,是否有已知的星團或星雲;二看斑塊有無相對於恒星的運動。如果相隔幾分鍾或十幾分鍾就看出它有明顯的移動,它就不是星團或者星雲,而很可能是彗星。相對於恒星有運動的天體,還有小行星、人造地球衛星、流星或者火流星。暗的小行星一般不可能在較小的望遠鏡裏為肉眼所見;人造地球衛星的移動,要比彗星快得多;流星或火流星稍瞬即逝,亮度變化迅速,和彗星有明顯的區別。

彗星的家在哪裏?

形狀奇特、出沒無常的彗星,究竟源於何處?1796年,法國天文學家拉普拉斯在他的《宇宙體係論》著作中,提出了彗星起源於彗星雲說。他認為,彗星是由太陽係外星際雲物質形成的。遙遠的星際雲物質,由於受到鄰近恒星的影響,再加上行星與太陽引力的拉扯,最終被吸進太陽係而形成彗星。

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奧爾特,通過精密的觀測研究,進一步補充完善了拉普拉斯的理論。奧爾特統計過彗星的軌道,他認為在離太陽22.5萬億千米處,有一個好像殼一般包圍著太陽係的彗星雲,裏麵有大約千億個彗星的核心。這些彗星的核心受到其他星的引力擾動,便會脫離彗星雲,有些會飛向太陽,讓我們看到,有些則消失於星際空間。奧爾特所說的彗星雲,後來被人們稱為奧爾特雲。他的彗星理論已得到人們的公認。

5.周期彗星和非周期彗星

周期彗星,是在橢圓軌道上周期地繞太陽公轉運行的彗星。周期彗星,又可分為短周期彗星(周期小於200年)和長周期彗星。前者的軌道傾角不大,多為順行,即繞太陽公轉的方向,與行星繞太陽公轉的方向相同。後者的軌道平麵,在太陽係空間內是隨機分布的,順行的與逆行的各占一半。周期彗星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各不相同,它們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也各不相同。如著名的恩克彗星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年多,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周期最短的一顆彗星之一;而1996年出現的百武彗星,周期則長達2萬年。

非周期彗星,是在雙曲線或拋物線軌道上,繞太陽運行的彗星。它們在經過近日點後,就逐漸脫離太陽的引力,跑到宇宙空間便一去不複返了。目前軌道已測算出的彗星當中,大多數是非周期彗星。彗星在經過行星附近時,會受行星的攝動而改變軌道。如果將觀測到的雙曲線和拋物線的軌道往前類推,大多數非周期彗星的軌道都曾是偏心率較大的橢圓,這說明可能隻有很少的彗星,是來自太陽係以外的。

百年一遇的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第一顆被預言回歸的周期彗星。1705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根據1531年、1607年、1682年出現的彗星的軌道相似性,推測它們是同一顆彗星,並預言這顆彗星將於1758~1759年再度回歸。1759年3月13日,這顆大彗星果然如約而至。但哈雷已於1742年離開人世,沒能親眼看到他所預言的現實。後人為紀念哈雷的貢獻,就把這顆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哈雷彗星的慧核長約16千米,寬8千米,厚7.5千米,質量為500億~1300億噸。它的軌道是一個很扁的橢圓,近日距為0.59天文單位,遠日距達35.31天文單位。哈雷彗星的壽命約為幾十萬年,回歸周期是76年,大多數人一生能見到它一次。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出現的時間是1986年,下次將出現於20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