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以下我來談談維護個人隱私的問題。
凡是對中外習俗的差異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對待個人隱私的具體問題上,中國人的傳統做法往往與多數外國人的習慣大相徑庭。按照一般中國人的思路,人與人相處,特別是在親朋好友之間,並不存在什麼“不可告人”之事。因此,一名正人君子就應當“明人不做暗事”,將自己的一切都坦言相告於他人。
但在其他國家裏,人們卻總是對個人隱私非常重視。在那些國家裏,保護公民個人隱私,往往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所以,不打探個人隱私已被視為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之一。
目前,維護個人隱私已經逐漸發展成為一項國際交往的慣例。因此,在國際交往中,我們也就必須對其予以高度重視。
所謂個人隱私,從一般意義上講,是指一個人出於個人尊嚴或者其他方麵的特殊考慮,而不願意對外公開、不希望外人了解的私人事宜或個人秘密。
維護個人隱私,在此是指我們在與外國人進行各種接觸時,一定要對對方的個人隱私權予以尊重,不能主動打探或直接、間接地涉及對方的個人隱私問題。
在國際交往中貫徹“維護隱私”這一規則,主要就是要養成莫問隱私與保護隱私的習慣。
一方麵,是要莫問隱私。
通常,在你與外國朋友交往應酬時,絕對不允許任意打聽對方的個人隱私。
按照常規,如下九個方麵的私人問題均被外國朋友視為“不可告人”的“絕對隱私”。對此九個問題,你切切不可直截了當地向對方主動打探。
其一,收支情況。
在國外,每個人的收入與支出,都屬於最不宜直接打探的個人隱私問題。人們的普遍看法是:每個人的實際收入與支出,通常都與其個人能力、社會地位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係。因此,個人收入與支出的多少,就如同本人的臉麵一般,十分忌諱別人的過多關注。
不僅如此,除直接的收入與支出之外,那些可以間接反映出個人經濟狀況的私人問題,諸如銀行存款、股票收益、納稅數額、居所位置、私宅麵積、私車型號、服飾品牌、度假地點、健身項目、娛樂方式等,因其與個人的收人與支出密切相關,通常也都是不歡迎外人來打探的。
其二,年紀大小。
在許多國家與地區,人們都將本人的實際年齡視為自己的“核心機密”之一,絕對不會主動告之於人。其中的緣由,恐怕在於外國人普遍忌諱“老”。他們的願望是:自己應當永遠年輕。在他們眼裏,“老”了就意味著失去了機會,就得告別社會舞台,而年輕則意味著自己充滿了活力、希望與機會。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有以下兩種外國人尤其忌諱被人問及年齡或被人尊為“長者”:
一類是“白領麗人”。對她們來說,自己最好永遠年輕。一旦上了年紀,就等於宣告自己“人老珠黃”,並且應該“告老還鄉”了。
另外一類則是老年人。如果問其年紀,就意味著他們“不行了”。若稱其為“長者”,則如同譏諷他們“自不量力”一樣。
其三,婚姻家庭。
一名有責任感的中國人,對其家人、親友、同事的戀愛、婚姻、家庭問題,往往時常牽掛在心。當中國人相聚時,彼此了解一下對方“有沒有對象”、“結婚與否”、“是否生兒育女”、“夫妻關係怎樣”、“婆媳關係如何”等,都是司空見慣的。
然而在國外,此類與戀愛、婚姻、家庭直接相關的問題,卻都是人們在交談中所諱莫如深的。
對此,外國人的普遍見解是:“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隨意向外人打探此類婚姻家庭問題,極有可能觸動對方的傷心之處,傷害對方的自尊和自信,甚至會令對方感到難堪。
在有的國家,你如果直接向異性打探此類問題,不僅會被對方視為無聊之舉,而且還有可能會被對方控告為“性騷擾”,進而吃上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