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下麵,我們來具體談談在國外既謙虛低調,但又不失風度的具體做法。
中國人曆來都頗為反感在他人麵前妄自尊大、自我張揚、不懂謙虛,而一向講究含蓄、委婉、低調,強調“喜怒不形於色”,慣於自謙、自抑甚至自貶,反對自我張揚、自我表現。
在中國人的為人處世之道中,“滿招損,謙受益”一直受到提倡。待人不夠謙虛的人與喜歡自我表現的人,在人們眼裏往往不是囂張放肆,就屬於不會做人。
客觀地說,古今中外之人都是主張為人謙虛的。
法國思想家盧梭曾道:最有學問和最有見識的人,總是很謙虛的。
法國文學家蒙田則認為:緘默和謙虛,乃是交際的美德。
毛澤東亦有其名言: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然而凡事過猶不及。某些中國人在強調為人謙虛之時,往往不幸地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他們將謙虛片麵地理解為自我否定、自我貶低。誠如歌德所言:妄自尊大和妄自菲薄,都是嚴重的錯誤。在現實生活中,尤其在與外國人交往時,如果過分謙虛,往往還會產生出不少問題。
在絕大多數外國人看來,為人謙虛固然重要,但絕對不宜謙虛過“度”,變成自我否定、自我貶低。
“過分的謙虛,是對於自然的一種忘恩負義;相反地,一種誠摯的自負,卻象征著一個美好偉大的心靈。”——法國哲學家拉梅特利的這種說法,早已為絕大多數外國人所認同。
因此,在需要進行自我評價時,我們既不應該自吹自擂、自我標榜、驕傲自大,也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輕自賤、自我貶低、自我否定,或者過分地謙虛、客套,以至於使人感覺缺乏自信、虛情假意,而是要學會從正麵對自己進行評價或肯定。
用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話來說就是:偉大就是偉大,不凡就是不凡,實在無須謙遜。
以上這些說法,實際上都體現了國際交往的一條重要法則——“不宜過謙”。
我們在堅持“不宜過謙”的法則時,重點是要做到謙虛得當,要善於肯定自我,並且要在展示實力、突出業績、表達敬意等方麵多下工夫。
首先,是要肯定自我。
堅持“不宜過謙”法則的主旨,就是要求外事人員在外方人士麵前,要善於進行自我肯定。也就是說,對自己的評價務必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絕對不能對自己沒來由地否定。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長處,並且還要善於將其在對方麵前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
那麼,到底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自我肯定呢?主要有以下四點:
其一,充滿自信。在人際交往中,一個人對自己有無自信是非常重要的。隻有自信的人才會獲得別人的尊重,而缺乏自信的人則往往難以獲得別人的好感。一般而言,外國人通常認定:唯有自信的人,才敢於進行自我肯定。
其二,具有實力。在多數外國人看來,隻有具備一定實力的人,才擁有進行自我肯定的資本。從某種意義上說,進行自我肯定,實際上就是公開承認自己具有一定的實力。而肯定自我,也就等於是確認了自身實力。對現代人而言,在激烈的競爭中,自身擁有一定的實力是應當為之自豪的,因此完全沒有必要對此進行自我否認。
其三,光明磊落。在與外國人相處時,理當與之坦誠相見、光明磊落。凡是需要自我評價時,隻要不違反有關禁忌即應直言不諱、實事求是。因為在對方的心目中,敢於正麵肯定自己,意味著為人誠實無欺,反之則會給人以虛偽、做作之感。
其四,體現自尊。從根本上看,肯定自我是對個人自尊的必要維護。英國人哥爾斯密曾經說過:人皆有錯,過分謙虛即是一錯。在外方人士的意識裏,過分謙虛的最大過錯,就是對個人自尊造成了傷害。
其次,是要展示實力。
在外國人麵前,你可以並且應當將自身所具備的實力盡可能地展示出來。
所謂實力,在此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自身素質、自我條件及其實際能力。
所謂展示實力,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我們在麵前,要善於表現、善於肯定自己客觀上具備的自身素質、自我條件以及實際能力。在展示個人實力時,一方麵要堅持“正麵宣傳”,另一方麵則要注意“言之有物”。一般而言,如果自己具備下述“實力”,在外國人麵前就應當盡可能坦率地進行展示。